二、化之路径:外化与自化
荀子本于伪而化性 , 这化究竟是什么意义?在儒家传统中 , 化可以有内化与外化两方面的意思 。 内化以心性为主 , 或顺心性本然之善以导化私情私欲;或通过心性之觉悟透显天理以克制人欲之私 。 外化则以客观的礼义为主;这是以礼义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 , 使人在行动上有所节制 , 情欲上有所收敛 , 心性上有所淡然 , 思想上有所纯净 。 孔孟与宋明儒重前者 , 荀子则属后者 。 所以荀子的化是经验的化 , 外在的化 , 亦即教化之化 , 荀子赞尧舜 , “为天下之善教化者”(《正论》) 。 《儒效》篇中推尊周公孔子 , 亦大体就教化之功言 。
荀子心目中的尧舜周公 , 都是能“举统类而应之”或有“统类之行”的政治家 。 政治家不必教人做尽心知性的内圣工夫 , 他则尽外化之则 , 而礼为圣人所制 , 故推行礼义来规范人民的行为 , 人民只需学礼即可 。 《儒效》篇言“儒者在本朝则美政 , 在下位则美俗” , “美政”“美俗” , 也就是外化的效果 。 外化的极致 , 并不能使人成圣成贤 , 它只能使人培养成一种高贵的气质和教养 。 这是化性起伪活动中所能达成的目的 , 也是礼义效用的极限 。
而和荀子推尊尧舜恰恰相反的是 , 庄子言“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 不如两忘而化道” 。 (《大宗师》)在荀子思想中 , 经常把尧、桀作为为善为恶的典型的例子来进行比较 , 而在庄子的思想中 , 截然而然让人们抛弃所谓“誉尧”而“非桀” , 斩钉截铁要人们两忘而化道 。 其实 , 化道 , 也就是遵循道而自化或物化 。 庄子言:“物之生也 , 若骤若驰 , 无动而不变 , 无时而不移 , 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 ”(《秋水》)“汝徒处无为 , 而物自化” 。 在庄子的思想中 , 其自化是其特有的概念 , 故在此而不用内化之概念[ii] 。 自化包含两层含义 。 其一 , 在同一种属内的自化 , 叫自生 。 《知北游》“万物以形相生” 。 何谓物化?在不同种属之间的变化 。 《寓言》:“万物皆种也 , 以不同形相禅 。 ”禅是更替的意思 。
其实 , 庄子所言在荀子文献中我们能找到它的影子 。 前文已举 , 《正名》篇:“物有同状而异所者 , 有异状而同所者 , 可别也 。 状同而为异所者 , 虽可合 , 谓之实 。 状变而实无别而异者 , 谓之化 。 有化而无别 , 谓之一实 。 ”荀子所言“有化而无别”是一物形体之变化 , 而实不变 , 此和庄子自化概念也同意 。 同时两者化之所依皆源于道 。 但不同的是 , 两者所依道的内涵不同 。 我们说 , 自化是无为无不为的关键 , 但庄子的自化不是像郭象的独化那样 , 是孤立的 , 绝对的 , 而是与无为无不为的道的统一 。 庄子言“夫道有情有信 ,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 可得不可见 。 ”一言以蔽之 , “维道集虚”(《人世间》) 。
而荀子所言之道 , 有形有迹 , 多指礼道 。 荀子言化也多指由礼而性心发生变化 , 在《大略》篇荀子云:“君子之学如蜕 , 幡然迁之 。 故其行效 , 立其效 , 其坐效 , 其置颜色、出辞气效 。 无留善 , 无宿问 。 ”郑康成注曰:道 , 礼也 。 君子之为学 , 有如蝉之蜕化一般 , 幡然以迁升于善 。 故其行、坐、容貌、辞气皆仿于礼 。 虽然 , 荀庄皆言自化 , 但由于庄子是依无形之道而化 , 故为自化 , 而荀子所化皆积于学礼 , 故曰外化 , 此之谓也 。 此即荀庄二人化之所思之路径不同也 。
三、化之工夫:体道与学道
我们袭前文而论 , 化性与化道 , 指出了化什么?外化与自化 , 指出了向哪化?那么 ,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化?庄荀的区别在于一个在“体” , 一个在“学” 。
- |荀子日课464丨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大圣
- |荀子日课460丨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庸人
- |荀子日课458丨君子有三思
- |荀子日课457丨君子有三恕
- 荀子日课|荀子日课456丨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在于有教无类
- |荀子日课455丨拥有大智慧的人大都懂得反求诸己
- 荀子日课|荀子日课453丨当所欲所求越过底线
- |荀子日课452丨随心所欲,在规则之内
- 荀子|姜亮夫丨荀子是儒家在战国时代最坚实最刚健的后继人……
- |荀子日课451丨忧乐在心,做小人还是君子,全在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