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 三 )


“人是特别重要的 。 ”在冯远征看来 , 经历了几十年发展的北京人艺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 。 “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 ”
2019年 , 北京人艺重启“表演学员培训班” , 面向全社会具有一定经验的表演专业人才选拔队伍 , 组织开展长周期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 , 培养与人艺表演风格相契合的青年演员 , 为剧院演员队伍注入新生力量 。 这不仅是北京人艺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一步 , 也为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借鉴 。
“老前辈们讲 , 先做人后做艺 。 北京人艺有一批用情、用心甚至用生命在创作的艺术家 。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人艺的传统 , 有信念去续写剧院新的光荣 。 ”闫锐说 。
|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
本文图片

2004年7月21日晚 , 话剧《雷雨》彩排演出在北京首都剧场举行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郭磊摄
守正创新 开拓文艺新境界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 , “大幕拉开才是真的” 。
《龙须沟》沧桑巨变、《蔡文姬》源远流长、《雷雨》动人心魄、《茶馆》众生百象、《天下第一楼》百味人生……一部部剧目长演不衰 , 串联起一幅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画卷 。 每一部作品的打磨 , 一个个鲜活角色的塑造 , 成就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
北京人艺建院之初 , 就有郭沫若、老舍、曹禺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孕育滋养 , 而剧院也正是以排演他们的剧作而著名 。
|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
本文图片

6月9日 , 人艺经典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恢复线下首场演出 。 图片演员濮存昕(中)、冯远征(右)、何冰(左)在台上表演 。 新华社采访人员彭子洋摄
9日晚 , 北京人艺经典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 。 演《茶馆》 , 是人艺人为剧院庆祝生日的方式 。 对他们来说 , 这次的演出是“回家” 。
从建院30周年进入《茶馆》剧组演到建院70周年 , 从当初的跑龙套到出演王掌柜 , 梁冠华说:“《茶馆》是一个丰碑 ,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 这是我个人的幸运 , 必须全力以赴 。 ”
一部《茶馆》 , 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 1956年 , 老舍创作三幕话剧《茶馆》 , 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 , 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 , 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中国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 。 1958年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 , 引起轰动 。
20世纪80年代 , 《茶馆》代表中国话剧走出国门 , 让中国话剧进入了欧洲的视野 。 作为北京人艺大戏 , 《茶馆》自首演以来 , 60多年过去了 , 如今依然一票难求 。
70年来 , 一代代人艺艺术家致力于出精品、传经典 。 近十年来 , 北京人艺不断排演保留剧目 , 令经典常演常新 。 同时 , 继续话剧民族化探索实践 , 着力打造新京味作品 。 继《我们的荆轲》之后 , 先后推出《司马迁》《杜甫》等大型历史剧;曹禺剧场启用后 , 连续排演三部曹禺经典作品《日出》《原野》《雷雨》 。
|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
本文图片

【|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1991年12月9日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历史剧《李白》在北京上演 。 演员濮存昕扮演李白 。 新华社采访人员杨飞摄
戏剧是属于世界人类的文化瑰宝 , 多年来 , 北京人艺坚持“走出去 , 引进来” 。 从《茶馆》首度走出国门展现“东方舞台的奇迹” , 到《知己》《李白》《我们的荆轲》《我爱桃花》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剧目交替赴海外巡演 , 越来越多的精品剧目走向世界 , 成为中国话剧传播的使者 。 在首都剧场 , 《推销员之死》《哗变》《洋麻将》等一批外国经典剧目持续上演 , 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台精品在这里融合碰撞 , 交流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