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期在浙江工作的副省长,写了篇美文深情推介家乡酒

编者按:
6月12日 , 《浙江日报》副刊“钱塘江”刊发了钱三雄撰写的散文《我记忆里的绍兴酒》 。
钱三雄系安徽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 , 生于1967年11月 , 是浙江绍兴人 。
他曾长期在浙江工作 , 先后担任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副区长 , 绍兴市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 , 诸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 诸暨市委书记 , 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 , 温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等职 。 2017年2月调任湖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 2个月后去代转正 。
2019年12月 , 钱三雄首度跨省任职 , 出任河北省邢台市委书记 。 今年5月底 , 他再次跨省履新 , 升任安徽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 。
《我记忆里的绍兴酒》是钱三雄在担任邢台市委书记时写就 。 对于为何撰写这篇“论酒”文章 , 钱三雄在文中说 , 是基于两个原因 。
一是绍兴在数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 发展日新月异 。 “作为绍兴人 , 遗憾不能参与其中 , ‘莫以善小而不为’ , 理应找一切机会宣传绍兴以尽微薄之力 。 ”
二是其父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 , 一生在酒厂工作 。 “前年初父亲过世后 , 因为疫情和工作关系 , 前年、去年和今年清明我都难以回老家上坟祭奠 , 写点绍兴黄酒文章也是对仙逝父母的思念 。 ”
文章中 , 钱三雄如数家珍般地讲述了绍兴黄酒的历史、典故、品种和绍兴的风土人情 , 读后令人如饮佳酿 , 回味无穷 。 在文末 , 他发出盛情邀请:“绍兴人也特别好客 , 待到秋高气爽、疫情消去 , 大家一定要去绍兴哦!”
我记忆里的绍兴酒
撰文 | 钱三雄
记得是春雪飞扬的一天 , 与同学们踏雪而归 , “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的诗句脱口而出 , 几位同学纷纷讲起了“雪诗酒” , 更兴致勃勃问了我绍兴黄酒的情况 。
绍兴是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东方威尼斯” , 是著名的水乡酒乡桥乡 。 “酒缸、酱缸、染缸”和丝绸是绍兴手工业发展中积淀的传统文明 。 唐朝时 , “日出华舍万丈绸”(华舍为绍兴的一个乡镇) , 就是自古为鱼米之乡的写照 。 而我私下以为 , 最最闻名于世的应该是绍兴黄酒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兰亭序》 。
那天同学们的谈话交流 , 再加上 , 这些年在外工作 , 总感到朋友们虽然知道绍兴黄酒、孔乙己茴香豆 , 但对其前生今世却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 基于两个原因 , 就特别想说一说绍兴黄酒 。 一是绍兴在数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 发展日新月异 。 作为绍兴人 , 遗憾不能参与其中 , “莫以善小而不为” , 理应找一切机会宣传绍兴以尽微薄之力;二是家父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末 , 一生在云集酒厂(会稽山)、沈永和酒厂、酿酒总公司(古越龙山)工作 。 前年初父亲过世后 , 因为疫情和工作关系 , 前年、去年和今年清明我都难以回老家上坟祭奠 , 写点绍兴黄酒文章也是对仙逝父母的思念 。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黄酒、葡萄酒、啤酒)之一 。 黄酒只产于中国 , 兴于中国 。 中国古代喝的酒应该都属于黄酒或者黄酒的前身 。 古代以稻米或高粱或粟为原料的米酒 , 因为酒曲量少、发酵期短 , 酿出来的酒又叫“浊酒” 。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 , 这酒肯定是黄酒 。 葡萄酒、啤酒常用冰镇 。 白酒是蒸馏酒 , 直到元朝才随着蒙古四处征战引入中原 , 温酒煮酒的只能是黄酒 。
黄酒还可能是三大古酒中最为古老的 。 相传黄酒起源于大禹治水之时 , 大禹以“疏”为主治理江河防灾除患 , 动用了大量民力 。 民以食为天 , 干活的人多 , 必有专门做饭之人 。 有一天 , 做饭的人忘记了一部分放在桑园中的熟饭 , 很多天后才去查看 , 饭已发酵有了液体 , 舀而饮之 , 味极美口齿留香 。 大禹手下的官员仪狄受此启发 , 研究配制出最为古老的黄酒并将之献于大禹 , 大禹饮之 , “味甚美” 。 但大禹是谁 , “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人杰 , 马上清醒地认识到这东西不能流传扩散 , 都去享受了谁来疏浚河道 。 于是 , 大禹下令严禁 , 并疏远了仪狄 。 但美好的东西总是阻拦不了的 , 黄酒就这样偶然地产生 , 必然地扩散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