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二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谢素梅 , 藏石II #7, 2018 , 157 × 50 × 50 cm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做展览 , 我翻阅了不少资料 。 我发现 , 中国神话系统里——袁珂的著作《中国神话史》为我提供了很多线索——石头常常作为神秘的物质亮相 。 比如 , 少数民族对石头的崇拜 , 比如 , 四大名著有三本 , 都与神奇的石头有关联 。 在国外 , 路边常能看到有人将一些石头堆在一起的石冢 。 石头作为一个意象 , 有民间宗教文脉上的延续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第4届欧洲堆石头锦标赛 ,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2017年时 , 艺术与科技、未来关系的主题是艺术圈讨论的热点 。 当时我就想 , 好像艺术中的科技跟我们平时说的科技概念不太一样 , 那么 , 艺术中的非科技或许也和我们平时说的非科技的范畴——比如那些封建迷信——的概念也不太一样 。 我毕业于哲学宗教学系 , 如果要是做“非科技”类型的展览 , 肯定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 。 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 , 比如杨庆堃先生的著作 , 比如杨先让、吕胜中等通过“黄河十四走”进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田野调查的成果 。 我想考察中国前卫艺术与民间精神存在不存在关系 , 存在怎样的关系 。 民间精神有糟粕 , 也有一些很可贵的、具有僭越性的东西 。 具备积极意义的部分说不定可以为我们认识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现实提供新的理解框架——比如说 , 它内在的革命性动力能源部分地依赖了中国社会的认识传统经验 。 按照M+的提交资料要求 , 我写了一千字的中文论述 , 能中 , 我感到很幸运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 , 杨先让/杨阳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年7月
艺术客:你在写作过程中 , 是否有新的发现或收获?
杨 紫:在M+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 我将之前没有读完的参考书目都仔细读了一遍 。 因为其中一些资料跨越了我之前熟悉的领域 , 比如社会学的领域 , 阅读的过程很艰难 。 在一开始 , 我拜访了一些中国前卫艺术的亲历者 , 有些人会觉得这条线索行不通 。 还有一些人 , 认为当代艺术文化营养不足 , 存在照搬西方文脉 , 或者误读的情况 。 相对“原创”这件事来说 , 我更在乎的是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艺术家怎么误读 , 这种误读的过程中存在不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明承袭 。
艺术客:既然关注误读的发生和记忆的承袭 , 写作中你有采访艺术家 , 与他们进行直接对话吗?
杨 紫:恰恰是因为刚才提到的原因 , 在采访了几位相关人士之后 , 我决定不再去采访艺术家 。 语言看似是精准的 , 是符合逻辑的工具 , 但事实上 , 它很容易藏住偏见 , 产生有点“罗生门”的状态 。 对我来说 , 他们选用的图像本身就能说话 。 我们现在谈论创作会讲手法、讲观念、讲媒介 , 图像不太重要 。 但是在中国前卫艺术诞生的时代 , 图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 当时艺术家选择的图像 , 总是第一眼就能抓住观众 , 把一些事情说明白 。 所以我写作的一个重要工具 , 是图像学 。 我是从图像演变的角度去切入 , 不是在文本上建立一个新的文本 。
艺术客:这么看来整个项目 , 不管是题目 , 还是过程都是比较大胆的 。
杨 紫:是的 , 它在未来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 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