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六 )


艺术客:围绕《装饰》这本杂志而展开 , 是偏重文献性梳理吗?
杨 紫:我觉得偏重点是对美学的理解 。 《装饰》这本杂志创刊时 , 正值1950年代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 它延续了一些长期在民间的视觉系统认识的积淀——比如说 , 艺术家张郎郎告诉我 , 它选择的开本与张光宇在上海做《万象》时的开本一样 。 在上世纪50年代末 , 它算得上是发行量大且意识比较前卫的杂志 。
美学之外 , 它的命运又让我们产生陌生的似曾相识感 。 1950年代 , 它是乐观的象征 , 是人们即将迎接美好生活的象征 。 但之后因为文革的变化 , 出版12期之后停刊 , 背后又显露出悲凉的色调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飞去来器——OCAT深圳双年展” , “装饰”单元
艺术客:除了《装饰》这本杂志 , 这个单元还展出了哪些艺术家的作品?
杨 紫:展览展出了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 有些作品是为这次展览全新创作的 。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格式上接中国千百年来与外族融合时产生的民间艺术 , 向下又延续到了八十年代 , 甚至到了今天 。 张晓拍摄了去民间收集酒瓶的摄影作品 , 王卫将深圳的风景做成了马赛克瓷砖 , 杨福东展出了类似挂历风格的摄影——但据他本人来说 , 摄影的灵感来自于儿时对糖纸的记忆 。
艺术客:艺术家使用民间的图像或形式创作的倾向 , 是审美上的复古吗?
杨 紫:民间的审美系统 , 或者说这种系统的“格式” , 是一直存在的 , 只是它常被忽视 。 一些艺术家对这件事情是有警觉的 , 会将这类资源放置在自己创作的资源库里备用 。 每位艺术家都有个人编纂的艺术史 , 凭借自己的艺术史 , 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作品排序 。 一些光辉的名字 , 比如塞尚这种 , 常被这些艺术史编纂者提起;还有一些人不具名 , 比如民间剪纸或装饰艺术的创作者 。 这些人不具名 , 并不代表他们的创作痕迹不在艺术家编纂的艺术史中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九色鹿》动画截图 , 图片来源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葫芦兄弟》动画截图 , 图片来源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艺术客:你是从图像的角度去解读绘画吗?
杨 紫:我看画 , 更多是猜测绘画时创作者的状态 , 而不是图像 。 艺术本身不是图像 , 但图像可以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
|杨紫:张开猜测的网,坚固的东西也会缓慢流动|艺术客『以艺聚力』系列访谈
本文图片

△ 《艺术与错觉》、《秩序感》 , 贡布里希著 , 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客:在策展工作之外 , 你还曾担任评委工作 , 如华宇青年奖 。 在你看来 , 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现状是怎样的?
杨 紫:国内有一些优秀的机构 , 比如华宇青年奖 ,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青年艺术家创造好的环境 。 但是 , 大环境的变化可能是更关键的因素 , 导致他们普遍心气不高 。 明显的现象 , 一个是他们的生活成本变高 , 很难很理想化地过一种艺术家的生活 , 年轻人不得不变得务实——过分务实对艺术创作而言 , 是非常致命的 。 另一个现象 , 是现在年轻艺术家得到突围的机会变少了 。 在我25岁时 , 周围同龄的艺术家都属于特别亢奋的状态 。 他们可以在一两年之内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 让全世界都看到他们的作品 。 这几年 , 国内外的系统愈发不兼容 , 两边倾慕彼此的心态都在减少 。 很可惜的是 , 有些艺术家的精力消耗在这两种系统的搏斗上了 , 当然 , 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