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古代高士图及其衍变——故宫“林下风雅”展之深度解读(上)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正在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 , 此次展览主要呈现的是中国古代的高士图 , 分“避世高逸”“晏居幽兴”两个单元 。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 , “高士图”是历代人物画家最为青睐、最能体现其人生理想与情操的绘画题材 。 纵观晋、唐以来画史所载 , “高士图”在传世数量、历史地位和艺术影响诸方面都不可小觑 。
从传统文人精神的内核去探寻 , 不难发现 , 无论是“目送归鸿 , 手挥五弦”的人物画 , 还是“聊以写胸中逸气”的山水画 , 其崇尚心灵自由 , 追求个性解放的内涵千百年来并无实质性的改变 ,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中最可宝贵 , 也最具魅力之处 。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特刊发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丹霞对高士图研究的文章 , 分上下两篇刊发 。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 , 人物画因其具有敦佐教化、鉴诫警喻的功能 , 而成为最早起源并发展成熟的画科之一 。 其中 , 描绘典籍记载或现世生活中隐逸高人风范及其故事的作品 , 被称为“高士图”或“逸人图” 。 由于“隐逸”及“高士图”之含义皆随时代发展、文人思想、社会风尚等因素的演进而变化 , 细究之 , 则有狭义、广义之别:狭义的“高士图”是指那些描绘隐居不仕或仕而后隐的高士 , 而且大都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和情节呈现其风范、气度的作品 , 即本文将着重讨论的范畴;而所谓广义的“高士图”则是除了狭义的“高士图”之外 , 泛指那些表现历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宴集文会、琴棋书画、焚香参禅等各种雅趣轶事的作品 。
纵观晋、唐以来画史所载 , 无论是哪种涵义的“高士图” , 其在传世数量、历史地位和艺术影响诸方面都不可小觑 。 因此 , 通过对此类题材相关传世作品及其历代创作名家的系统梳理 , 进而对其选材立意、表现技法、时代特点、风格承袭与流变等作深入研究 , 不仅利于我们全面、细致地把握古代人物画发展的总体脉络和题材特色 , 亦可对深入理解它们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所裨益 。
身份|古代高士图及其衍变——故宫“林下风雅”展之深度解读(上)
文章图片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展出的《六逸图》局部
身份|古代高士图及其衍变——故宫“林下风雅”展之深度解读(上)
文章图片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展出现场 , 《六逸图》局部
一、“高士”的内涵与外延
谈到“高士” , 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士”文化 。
在古代典籍中“士”的基本含义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性别身份:“士”是男子之称 。 如《诗·郑风》中有“女曰鸡鸣 , 士曰昧旦”之语 , 此处“士”与“女”对称 , 为男子之义 。
二是政治身份:“士”是先秦贵族中最低的等级 , 即诸侯、卿、大夫、士 。 “士”也是天子、卿大夫的家臣 。 《礼记·王制》将王者制定的禄爵分为五等 , 即“公、侯、伯、子、男 , 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 凡五等” 。 由此可见“士”在上古社会中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
三是文化身份:“士”作为有学识的人才 , 为历代帝王所重视 。 人们赞颂周文王的治理天下的功德 , 是因为他明白“土之美者善养禾 , 君之明者善养士”之理 , 故而达到“济济多士 , 文王以宁”的境界 。
随着时代发展和等级制度的崩解 , 在春秋战国之际官学衰落、私学兴起的潮流中 , “士”的身份、构成和评价也发生了变化 。 原本强调贵族身份的“士” , 逐渐转变为看重其治世才能 , 专门从事文化活动、注重道义修养的读书人所取代 。 使“士”的文化身份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强化 。 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惟士为能” , 赵歧注云:“惟有学士之心者 , 虽穷不失道 , 不求苟得耳” , “位卑未敢忘忧国” , 这些“士”秉承“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 , 通过使其才能和学说为君王所用 , 以获得实现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的机遇 。 然而历代君王有清明、昏暗之别 , 这就涉及到“士”对现实政治的不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