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00后如何看待鲁迅?( 三 )
可是我想起陈丹青所谓鲁迅的“好玩” 。 陈丹青的说法挺有意思 , 他觉得鲁迅的杂文都是些游戏文章 , 注重写作的愉悦 , 犀利之余又流露出一个作家的得意 , 所以陈丹青要为鲁迅正名:“他既是犀利的 , 又是厚道的 , 既是猛烈的 , 又是清醒的 , 不会将自己的观点与态度推到极端 , 弄得像在发高烧——一个愤怒的人同时是个智者 , 他的愤怒 , 便是漂亮的文学 。 ”若不成“伟大的文学” , 则成“漂亮的文学” , 陈丹青的评价比较符合我当时阅读鲁迅杂文的印象 。 过度严肃、过度激愤都容易让人迷失自我 , 然而在充满洞察、充满内省的笑和骂中 , 我们更容易捕捉到智慧的火光 。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 , 我现在还时不时翻看鲁迅的杂文 , 还能从中获得意料之外的启迪 。
文章图片
《鲁迅杂文选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3年
侧耳倾听:
第一次接触鲁迅的著作 , 应该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 , 讲少年闰土那一篇 。 对其中捕鸟、刺猹、西瓜地的描写印象很深刻 , 觉得很好玩 , 生动活泼 。 在小学阶段 , 鲁迅就被强调得很厉害了 , 为了应付考试 , 我们要把鲁迅的生平完全背下来:鲁迅原名周树人 , 浙江绍兴人……总的来说 , 最开始还是主要通过老师课堂上讲课以及语文教材大致了解鲁迅其人以及其作品 。 到了中学阶段 , 尤其初二之后 , 会有意识地去找鲁迅的书来翻看 ,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 不过总的来说 , 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很少的 , 一方面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的确难以吸引人 , 另一方面在阅读鲁迅之前就已经了解到给鲁迅作品贴的一些标签 , 诸如晦涩难懂之类 , 更加导致我不愿意去读 。
所以在鲁迅的作品中 ,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狂人日记》 , 一开始抱着中国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还是要读一读的心态去读 。 读了之后确实有被震撼到 , 因为“吃人”确实很吸引眼球 , 让人觉得震惊 , 不可思议 , 难以接受 , 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 就会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感到恐惧和愤怒 , 以及对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到同情 , 惋惜 。 至今仍记得最后那句话“救救孩子……” , 其中的无奈 , 无力 , 悲痛等情感仍让我印象深刻 。
文章图片
《狂人日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3年
夏之暗:
我对鲁迅作品的第一印象 , 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我自己对自然中的动植物本来没有太大兴趣 , 但这篇文章中描写的“紫红的桑椹”、“覆盆子”等等都记得很清楚 , 总觉得能透过文字看到小小的、鲜艳欲滴的果实 。 整篇文章特别有趣 , 读着很开心 。
在未来 , 我非常期待阅读《呐喊》和《彷徨》 。 因为很好奇 , 鲁迅为什么要“呐喊” , 为什么感到“彷徨”?这两部作品都是短篇小说集 , 那么这两个标题和小说的内容有怎样的关系呢?另外 , 想读这两部作品集也是因为好奇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想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 希望了解20世纪的中国 。
文章图片
《呐喊》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年
王可:
在阅读过的众多作品中 , 我最喜欢鲁迅的《故事新编》 。 鲁迅一方面借此表达了对中国思想传统的批判性思考 , 正如他一直主张“要把一些国粹扫进垃圾堆” , 另一方面 , 他也在其中寻找思想传统中的积极因素 , 由此可见此作的复杂性 。 鲁迅努力打破了“古”“今”壁垒 , 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 不仅以今视古 , 还以古喻今 。
- 七律!崔颢《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 鸡毛信!他在《鸡毛信》中演张连长,《家》中饰高大老爷,老演员百年诞辰
- 语言|语感与幽默感
- 鲁迅|最美的回忆在童年
- 周作人!与鲁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岁,她为何没有成为鲁迅的恋人?
- |CBA辽粤大战爆发激烈冲突,谁之过?
- 塞萨尔·弗兰克|杭州爱乐乐团举行纪念塞萨尔?弗兰克诞辰200周年音乐会
- 那个时代&宁愿花半辈子骂鲁迅,却不愿为丈夫做碗羹汤,离婚后在孤独中逝去
- 徐志摩$鲁迅作诗痛骂,冰心、钱钟书发文讽刺,民国大师为何容不下林徽因
- 母亲$鲁迅几乎从未正眼看过朱安,为何朱安孝敬婆婆到死,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