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鲁迅与厨川白村的“人的哲学”
一九二四年四月八日 , 鲁迅在日本人开设于北京东单的东亚公司 , 购得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 , 读后 , 便觉得“于我有翻译的必要” 。 九月二十二日夜 , 他着手翻译此书 , 至十月十日夜讫 , 不到二十天即译完 。 曾于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 , 译本第二年三月由未名社出版 。 当时他在北大、北京高师、女师大等学校担任教师 , 于是一边译《苦闷的象征》 , 一边就把此书的油印活页发给学生 , 作为文艺理论教材进行专门讲授 。
倘若说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别求新声于异邦”之“异邦新声” , 主要是来自欧洲 , 是欧洲文学史上的“摩罗诗派” , 以及以施蒂纳、尼采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哲学的“新神思派”的话 , 五四退潮后给他以有力影响和启示的“新声” , 则来自东亚的邻邦日本 。 厨川白村成为这一特殊时期鲁迅的异国知音 , 与他产生强烈思想共鸣的一个外国文艺批评家 。
一
在《苦闷的象征》的《引言》里 , 鲁迅认为此书的“主旨”是“极分明”的 , 即“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 , 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厨川白村的理论主要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相关学说 , 以“生命力的根柢”来解释文艺 , 尤其是文学;但又不同于弗洛伊德“泛性欲”的倾向 , 他不同意把生命力完全归结于性欲 , 而是认为生命力的根柢在于“其力的突进和跳跃” 。 作为人世间生活根本的人类的生命力 , 是如同闪电一样奔流的、突进不息的、自由不羁的 , 但在社会生活中却总是受到各种束缚、强制和压抑 。 精神和物质、灵与肉、理想和现实之间 , 发生着不绝的不调和、不断的冲突和纠葛 。 生命力愈旺盛、愈强大 , 这冲突和纠葛也就愈激烈 。 生命力的爆发和突进的力量 , 与其遭受的压制的强度 , 是成正比的 。 压制愈强 , 生命力的爆发和突进力也就愈大 。 “无压抑 , 即无生命力的飞跃 。 ”生命由于压制而生的“苦闷和懊恼” , 必然要挣扎着、反抗着 , 宣泄、爆发和表现出来 , 这就是文艺创作 。
文章图片
厨川白村(1880-1923)
厨川还特别强调了“以绝对的自由而表现出来的梦” , 与“伟大的生命力的显现的那精神欲求”的内在联系 , 认为“梦的潜在内容改装打扮了而出现时 , 走着同一径路的东西 , 才是艺术” 。 而鲁迅也明确说过 , 他的《呐喊》即来自于自己早年做过的梦 ,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 后来大半忘却了 , 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 ……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 ,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 , 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在厨川那里 , “生命力”与其所受到的“压抑” , 显然属于两种不同的“力” 。 在第一章“创作论”他就这“两种力的冲突”进行了阐发:
倘没有两种力相触相击的纠葛 , 则我们的生活 , 我们的存在 , 在根本上就失掉意义了 。 正因为有生的苦闷 , 也因为有战的苦痛 , 所以人生才有生的功效 。 凡是服从于权威 , 束缚于因袭 , 羊一样听话的醉生梦死之徒 , 以及忙杀在利害的打算上 , 专受物欲的指使 , 而忘却了自己之为人的全底存在的那些庸流所不会觉得 , 不会尝到的心境——人生的深的兴趣 , 要而言之 , 无非是因为两种力的冲突而生的苦闷懊恼的所产罢了 。
在谈到“创造生命的欲求”时 , 厨川还指出:“将那闪电似的 , 奔流似的 , 蓦地 , 而且几乎是胡乱的突进不息的生命的力 , 看为人间生活的根本者 , 是许多的近代的思想家所一致的 。 ”接着他具体举例说 , 在伯格森的“创造的进化”的哲学 , 叔本华的意志说 , 尼采的本能论的超人说 , 萧伯纳的《人与超人》里的“生力” , 卡本特(EdwarDCarpenter)所承认的人间生命永远不灭的创造性的“宇宙底自我”说 , 罗素在《社会改造的根本义》所说的冲动说里 , “岂不是统可以窥见‘生命的力’的意义么?”显然在厨川看来 , 所谓“生命力”并非单纯的物质性的肉体的欲望 , 而是以生命的欲望为物质基础 , 而又融合了情感、理智和意志等精神元素的生命存在和激情 , 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人的伟大精神创造力量 。
- 七律!崔颢《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 鸡毛信!他在《鸡毛信》中演张连长,《家》中饰高大老爷,老演员百年诞辰
- 语言|语感与幽默感
- 鲁迅|最美的回忆在童年
- 周作人!与鲁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岁,她为何没有成为鲁迅的恋人?
- |CBA辽粤大战爆发激烈冲突,谁之过?
- 塞萨尔·弗兰克|杭州爱乐乐团举行纪念塞萨尔?弗兰克诞辰200周年音乐会
- 那个时代&宁愿花半辈子骂鲁迅,却不愿为丈夫做碗羹汤,离婚后在孤独中逝去
- 徐志摩$鲁迅作诗痛骂,冰心、钱钟书发文讽刺,民国大师为何容不下林徽因
- 母亲$鲁迅几乎从未正眼看过朱安,为何朱安孝敬婆婆到死,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