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年|00后如何看待鲁迅?( 五 )
进入初中后 , 由于年龄的增长 , 以及教育要求的提高 , 鲁迅的作品得以在课堂上进行解读 。 当时已经有了“鲁迅是很厉害的作家 , 作品值得一读”的观念 , 所以主动买了一些后人编选的鲁迅杂文集或者经典文集 。 其中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伤逝》 , 当时读起来感觉像一个爱情故事 , 别有一些凄清的美感 , 再加上正值青春期 , 这种体验倒也不稀奇 。 不过现在回过头去看 , 《伤逝》并不是在谈一个哀婉的故事 , 而是一篇自我嘲讽性的苦涩记录 , 其中能够读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 不过 , 总的来说 , 读的最精细的还是《狂人日记》 , 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小说 , 其中的只言片语也常常被借来思考当下的许多问题 。
如果拉开时间跨度 , 从鲁迅早期的文言论文读到他后面的杂文 , 还是能够发现他的变化 。 比如越到后面 , 就越不侧重于精神观念的虚谈 , 直接论及现实问题的很多 。 最令人收益的是 , 他辛辣的笔法往往能够把隐秘的不合理之处极鲜明地摆到你眼前 , 叫你不得不去想 , 不得不反思 , 不能自顾自搪塞过去 。 即使现在各路作品并起 , 各种批评理论层出不穷 , 读一点鲁迅犹胜读十篇杂牌文章 。 这是他对社会历史切实的关注 , 以及个人笔法犀利的表达所决定的 。
文章图片
《朝花夕拾》 , 译林出版社 , 2014年
铁皮:
虽然自己是学中文的 , 但我还没有好好研究过鲁迅 , 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看法 。 所以我就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吧 , 谈谈作为一名作家的鲁迅 。
不同阶段读鲁迅的感受是不同的 , 中学时从《朝花夕拾》学得了怀旧的情感姿态 , 等稍大一些又钦佩于鲁迅杂文雄辩而清醒的语调 , 现在呢 , 则特别青睐《彷徨》 。 私以为 , 作家鲁迅的底色就存在于《彷徨》中:无奈的痛楚 , 无可逃遁的绝望感 。
就拿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祝福》来说 。 前不久出于某些偶然的原因 , 正好重读了一回《祝福》 , 读完当时便暗想:鲁迅对灵魂的受苦有着尖锐的感知 , 并且他能将这种感知以沉郁且内省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 以便揭示出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苦痛(由此映照出我们自身可能的苦痛)时无能的忧惧 。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 , 想 , 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 , 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 , 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 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 , 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 , 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 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这恐怕不是鲁迅能说出的话 , 从这也能看出作者和叙述者“我”之间的距离 。 鲁迅对祥林嫂这个人物显然是抱有怜悯的 , “百无聊赖”的命运乃是一种诅咒 , 是从裂缝中漏出的、来自深渊的一个可怖的信号 。 而这令他感到惊恐 。
他人的苦痛是鲁迅心中一道永远的负担 , 并增添了他自己的痛苦;他人受难、绝望而不得救的灵魂 , 也反过来构筑了他自己的灵魂 。 虽然现在对鲁迅的诠释更加多元了 , 说他好玩 , 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但是我想 , 在这些背后 , 一定有某种更隐蔽的东西在他心中盘绕 。 现在每提到鲁迅 , 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孤独者》结尾的一小段话:“我快步走着 , 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 , 但是不能够 。 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 , 久之 , 久之 , 终于挣扎出来了 , 隐约像是长嗥 , 像一匹受伤的狼 , 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 , 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 ”这声嗥叫不仅属于魏连殳 , 也属于“我”、属于鲁迅本人 。 我不相信鲁迅最后真的“轻松”了起来 , 也许他一直待在那“沉重的东西”中呢?在《彷徨》里 , 鲁迅善写“冷”的悲剧 , 但只有一个真正“热”的灵魂 , 才能察觉到外界的“冷” , 才能不断产生痛觉 。 学界所谓“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 , 大抵也是这个意思吧 。
- 七律!崔颢《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 鸡毛信!他在《鸡毛信》中演张连长,《家》中饰高大老爷,老演员百年诞辰
- 语言|语感与幽默感
- 鲁迅|最美的回忆在童年
- 周作人!与鲁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岁,她为何没有成为鲁迅的恋人?
- |CBA辽粤大战爆发激烈冲突,谁之过?
- 塞萨尔·弗兰克|杭州爱乐乐团举行纪念塞萨尔?弗兰克诞辰200周年音乐会
- 那个时代&宁愿花半辈子骂鲁迅,却不愿为丈夫做碗羹汤,离婚后在孤独中逝去
- 徐志摩$鲁迅作诗痛骂,冰心、钱钟书发文讽刺,民国大师为何容不下林徽因
- 母亲$鲁迅几乎从未正眼看过朱安,为何朱安孝敬婆婆到死,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