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韦德·凯尔曼尼|“最了不起的德国人,恰恰是最反德的”( 七 )


凯尔曼尼:是的 , 托马斯·曼在美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 他意识到未来的问题可能不是某些文化过于强大 , 而是各种文化已经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日益趋同 。 从浅层上看 , 在资本裹挟下 , 全世界的人都去同样的商业中心消费 , 所有人都过着类似的市民生活 , 全世界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一致 。 从深层看 , 我们发现人们的价值观也正在趋同 , 甚至连文学也在同质化 。 所有人都在写长篇小说 , 当然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 但如果因此文学的许多其他题材就此消失 , 也是一种损失 。
当然 , 也许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 我不想对此抱怨什么 , 但如果一切都整齐划一 , 世界上只存在一种文化、一种文学 , 那它就离灭亡不远了 。 在音乐中 , 人们如今还尝试将不同的声音混在一起 , 形成一种统一的旋律 , 也就是我们今天在五星级酒店的电梯里所听到的乐曲 。 如果所有文化趋于统一 , 那正暗示着文化的灭亡 。 我们如果有乌托邦式的愿景 , 并不是将所有文化合而为一 , 而是要让不同的文化和平共处 。
纳韦德·凯尔曼尼|“最了不起的德国人,恰恰是最反德的”
本文图片

根据托马斯·曼作品改编的电影《魂断威尼斯》剧照
人们创造共同的政治体制 ,
是为了维护差异的存在
单读:这种让不同文化和平共处的愿景 , 似乎就是你所信奉的“欧洲价值” , 《沿壕沟而行》这本书里一个很鲜明的特色就在于 , 你一直对着这条路线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问他们是否相信“欧洲价值” , 但同时也引入不同声音来质疑“欧洲精神” 。 你能否具体谈谈你心中的“欧洲精神”是什么?
凯尔曼尼:欧洲价值 , 并非要消除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性 , 而是要消除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 。 欧洲的特点 , 在我看来 , 正是在于它并不追求文化的统一 。 欧洲没有统一的语言 , 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 , 一切话语都要被翻译成23种语言 , 这是不可思议的 。 美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 但它有统一的语言 , 有文化熔炉的趋势 , 但欧洲从来就不是这样的文化熔炉 。
所谓欧洲精神 , 是指某种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精神延续——人们努力在政治上消除分歧 , 从而让差异存在于文化中 。 也就是说 , 人们创造共同的政治体制 , 不是为了统一一切 , 而是为了维护差异的存在 。 当然 , 欧洲人也知道差异是危险的 , 会导致冲突 , 所以人们创造政治体制来保护这种差异 。 也就是说 , 人们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让欧洲国家一体化 , 使得它们彼此依存 , 这种联结是如此紧密 , 以致国与国之间无法开战 。 但在文化上 , 欧洲各国并不会像美国的各个联邦州那样毫无差别 , 它们原本的自我身份认同依然存在于多元的文化框架中 。
纳韦德·凯尔曼尼|“最了不起的德国人,恰恰是最反德的”
本文图片

比利时首都、最大的城市布鲁塞尔 , 同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
单读:但这种“欧洲精神”在许多具体实例中被证明是虚弱甚至虚伪的 , 比如对待东欧的问题、处理南斯拉夫内战中萨拉热窝围城战的方式 , 欧洲的袖手旁观让波黑的穆斯林陷入绝望 , 最后寄希望于美国来拯救 。 你如何看待“欧洲精神”的虚伪和虚弱?
凯尔曼尼:是啊 , 我们一再发现“欧洲精神”在现实中常常行不通 。 你肯定也听说过“阿拉伯之春”和叙利亚革命 , 那时许多人希望得到欧洲的援助 , 但这一支持却迟迟不出现 。 恰恰相反 , 在突尼斯发起革命时 , 法国总统非但没有站在民众这边 , 反倒试图向突尼斯独裁者出售武器 。 叙利亚民众希望走上街头以和平方式得到自由 , 希望得到欧洲支持时 , 却遭到了遗弃 。 这些真实案例都说明欧洲的现实很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