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韦德·凯尔曼尼|“最了不起的德国人,恰恰是最反德的”( 六 )


凯尔曼尼:如果要我选择心目中最能体现德国文学特质的作家 , 我会说是卡夫卡 , 这个非德国人的德语作家 。 他拥有多重身份 , 作为公民 , 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 , 后来属于捷克共和国 。 作为捷克人 , 他和布拉格所有讲德语的少数民族都算是德国人 。 作为布拉格的德国人 , 他又首先被认为是犹太人 , 甚至卡夫卡本人也无法说清自己的身份 , 他是自己母语的外来者 。 卡夫卡对德国依恋很少 , 这在他的日记中很明显 。 例如 , 一战爆发当天 , 他只写了两句话 , “德国对俄国宣战 。 下午游泳 。 ”德国的政治状况并未引起他的特别关注 。
说远一点 , 德国知识分子很早就开始思考德国以外的问题 。 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哲学家和作家 , 无论是歌德还是康德 , 都把目光投向欧洲的统一 , 而非德国本国 。 启蒙运动在德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项国家计划 , 而是一项欧洲计划 。 在文学中的理想主角 , 往往借鉴了荷马、莎士比亚和拜伦的灵感 。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在他 1825 年关于德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特殊性的文章中 , 用的标题是“德国文学的欧洲状况概述”:“我可以自信地说 , 我们是欧洲文化的大都会” 。
纳韦德·凯尔曼尼|“最了不起的德国人,恰恰是最反德的”
本文图片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 1767年9月8日—1845年5月12日) , 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 他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成为德语经典著作 。
许多伟大的德国人都是反对“德国性”的(最德国) , 这让他们免于任何德国民族主义者所提出的自我荣耀和拥有文化领导权的傲慢妄想 。 很少有人能比尼采更严厉地蔑视德国:“每当我描绘一个违背我所有直觉的人时 , 他总会变成德国人” 。 对德国性的批评和拒绝 , 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主旨 , 这种民族自我批评具有无法比拟的苛刻和彻底 。 德国应该为这些不以德国为荣的人感到自豪 。
总之 , 我理解的德国性 , 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 和“最德国”并不对应 , 德国性是这样的价值观:沉思 , 自我批评 , 对个人的尊重 , 善良 , 慷慨 , 自由 , 开放 。 欧洲的思想和人文主义的主题都深藏其中 。 歌德的世界主义与纳粹意识形态大相径庭 。 我发现自己最接近德语文学的时刻 , 恰恰是我和德国相距最远的时刻 。
单读:让我们谈谈另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 托马斯·曼 , 他从一个认同德国民族主义的人转变为一个拥护共和思想的人 , 这种转变被当代杰出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勒佩尼斯在《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一书中做了精微表述 。 事实上 , 托马斯·曼在转变中 , 依然怀疑德国秉性和民主是不相容的 , 他被认为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 和歌德、康德似乎相反 , 你怎么看?
凯尔曼尼:的确 , 托马斯·曼的作品《一个非政治人物的反思》作为早年作品 , 弥漫着军国主义思想 。 但后来他又大幅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 从一个支持德国民族主义的作家变成了世界主义者 , 甚至为此踏上了流亡美国的道路——恰恰是这个写出充满民族主义气息作品的人 , 成为批评希特勒最为猛烈的那个人 。 而且 , 《反思》这本作品一直被他看做痛苦而真诚地接受共和思想和民主信条的必要步骤 。 晚年的托马斯·曼在美国的种种表现正好说明 , 最了不起的德国人 , 恰恰是最反德的 。 因为批判性地理解自己的民族 , 是德国的文学(文化)传统 。
单读:但是托马斯·曼在流亡美国后 , 似乎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的存在——文化的同质化趋势 。 从文化角度看 , 你如何理解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