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翻译研究:何为学者的使命?( 二 )


梁志学对黑格尔的翻译与研究由来已久 。 他翻译出版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 并在1986年出版专著《论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 他力求在准确把握黑格尔原著和有关史料的基础上 ,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去解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 他认为黑格尔在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上提出的辩证法思想 , 及其对若干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解答 , 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2002年 , 他在其师贺麟的译本《小逻辑》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译本 , 即《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 。 该新译除了在翻译上更为精确 , 还配有近200条译者注释 。 在编写注释的过程中 , 他将黑格尔的逻辑学与其《哲学史讲演录》结合起来 , 与西方哲学史结合起来 , 对黑格尔逻辑学涉及的重要概念和思想作了深入通透的阐释 。
2005年 , 梁志学开始着手“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的翻译 。 此前 , 贺麟曾先后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牵头编译《黑格尔全集》未果 。 2006年1月 , 梁志学主持的翻译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 , 并获得100万元的经费资助 。 梁志学选择北莱茵—威斯特伐伦科学院编辑的“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作为翻译的底本 。 这是目前最准确、最完整也是最权威的版本 , 共有著作集(黑格尔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讲演集(以黑格尔的学生们的听课笔记为内容)和书信集三辑 , 其中包含大量专业注释 , 预计将要出版50多卷 。 梁志学组建的黑格尔翻译课题组以费希特著作翻译原班人马为基础 , 遵循“历史考订版”《黑格尔全集》“翻译一部 , 出版一部”的传统做法 , 坚持分工翻译、相互审改并统一审稿的原则 , 严把翻译质量关 。 2011年 , 梁志学接受采访时曾语重心长地说道:“整套《黑格尔全集》的翻译工作 , 预计得花费80年 。 ”“这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 。 ”学术事业 , 薪火相传 , 从他晚年的这一筹划中 ,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通过翻译出版《黑格尔全集》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德国哲学翻译和研究人才的殷切期望 。 梁志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极大地推动了由贺麟、杨一之、王玖兴、王太庆等老一辈学者开创的经典翻译事业 , 共同将中国近代以来的西学汉译事业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 他大量的优秀译著与研究文字直接影响了汉语世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解读风格 。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翻译与研究并进的实践 , 梁志学逐渐摸索出关于“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他认同钱锺书的看法 , 即翻译应该以“入于化境”为理想目标 , 并进一步指出 , 现实的翻译总会存在一些“讹”的缺陷 , 但是在不免有“讹”而又有可能日益臻于“化”境的矛盾的无限进展过程中 , 总是可以从个别性达到普遍性 , 总结出一些翻译的规律 , 从而使得译作不断接近原作 。 要想翻译好原作 , 就既不能走向片面追求意译的自由翻译 , 也不能固守唯直译是求的机械翻译 , 而应该同时兼顾“神”“意”“形” 。 其中 , 评判翻译作品好坏的最重要标准为“信” , 即“语词语义、修辞色彩、句法逻辑、句法结构、行文风格和艺术形象” , 这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达”和“雅” 。 翻译活动离不开理解活动 。 高水平的学术翻译或高创造性翻译 , 绝不仅仅是机器式的语词对译 , 还需要对原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的整体理解 , 既需要对著作本身的思想有准确领会 , 还需要对自己的本土语言和学术有充分的掌握 。 所以 , 译本应该被视为原著作者和翻译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 翻译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翻译作品的共同创作者 。 因此 , 他提出了建立翻译学的两个大方向:一是求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力;二是吸收系统科学和符号学的成果 , 以辩证法的观点探讨作为反映过程和表现过程的翻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