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张莉:一定要比别人更关心时代、社会、人|纪念孙犁先生( 三 )


1956年创作的《铁木前传》中 , 有着中国北方农村的日常生活风貌 。 “在谁家院里 , 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 , 吸引了他们 。 他们成群结队跑了进去 , 那一家正在请一位木匠打造新车 , 或是安装门户……”“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 , 村里的街上 , 就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 , 和一炉熊熊的火了 。 这叮叮当当的声音 , 听来更是雄壮 , 那一炉火看来更是旺盛 , 真是多远也听得见 , 多远也看得见啊!”
小说写下了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友谊与疏远 , 写下了九儿、四儿、六儿、小满儿等年轻人的情感变化 。 儿时定亲的九儿和六儿的情感因时代巨变发生了改变 , 女青年九儿发现 , 爱情的结合和童年的玩伴意义完全不同 , 她由此看到了更广大的天地和世界——历史的变革浸润在点滴人际关系中 , 《铁木前传》写的是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 在这部作品中 , 孙犁写下了中国农村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改变、伦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他写下新环境和新景物 , 也写出了新的情感和新的烦恼;用笔记下 , 用笔画下 , 用笔刻下 , 这位作家写出了所处时代“复杂的生活变化的过程” 。
《铁木前传》是明朗的 , 明亮的 , 令人鼓舞的 , 这部有着浓郁诗性色彩的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影响 , 被后代读者传诵至今 。 即使历史条件已经变迁 , 那热火朝天的景象 , 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 青年人之间的情愫暗生依然有着穿越时光的魅力 。 ——孙犁小说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 , 但是 , 多年后 ,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能辨认出属于我们的痛苦和热爱 , 悲伤与喜悦 。
孙犁写下那些新的现实和新的人民 , 他珍爱笔下的每一个人 。 作为作家 , 孙犁是宽厚的和体恤的 , 他看到人性美与人情美;他热爱和理解劳动者和农民 , 尽管他们可能性格上有缺陷 , 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 但他依然愿意给予他们同情、爱与理解 。 这是孙犁小说人物没有概念化和脸谱化的重要原因 。 作为解放区走出来的作家 , 孙犁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 , 正如学者郜元宝所指出的 , “从‘五四’新文学开创以来 , 如此深情地赞美本国人民的人情与人性并且达到这样成功的境界 , 实自孙犁开始 。 也就是说 , 抗战以后涌现出来的孙犁以及和孙犁取径相似的革命作家 , 确实在精神谱系上刷新了中国的新文学 。 ”
“但愿人间有欢笑 , 不愿人间有哭声”
作为小说家 , 孙犁有强烈的共情能力 , 他的作品总能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凝结成坚固的“情感共同体” 。 他的独特处在于不以故事而以情感结构小说 。 晚年总结写作经验时 , 孙犁说 , “在创作中 , 我倾诉了心中的郁积 , 倾注了真诚的感情 , 说出了心里话 。 ”某种意义上 , 孙犁成功地将革命文学、现实主义美学与抒情传统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 他将抒情传统中的情与志、情与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 因为表现了新现实 , 也因为表现的是新人 , 孙犁得以成功改变革命文学的表述方式 , 拓展抒情文学的写作路径 , 他的小说因此具有超越时间的魅力 。
孙犁|张莉:一定要比别人更关心时代、社会、人|纪念孙犁先生
本文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孙犁
在历史特殊时刻 , 孙犁能准确感应并描绘出大变革时代普通人民的心理期许 。 谈及《荷花淀》何以受欢迎 , 他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 , 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 , 所有送走自己儿子和丈夫的人们的感情 。 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 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 , 都会受到感动 。 ”的确如此 , 《荷花淀》中 , 孙犁写出了个人的思乡之情 , 而这种情感也代表了广大士兵及普通民众渴望战争结束、过上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 换言之 , 孙犁作品里有专注于情感抒发的“个我” , 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与此同时 , 这个“个我”也是一个“公我” , 他的声音同时又是广大人民的心之所愿 。 “个我”与“公我”情感与价值取向的高度契合是优秀革命抒情作品成功的关键 , 也是《荷花淀》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