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只有在敦煌,才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自从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见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 , 他后来的命运 , 也包括我们全家的生活 , 都与敦煌紧紧地相连 , 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 半个世纪以来 , 父亲乃至我们全家虽然先后在敦煌都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 但情和魂却永系敦煌 。 ”在“敦煌三书”系列的代序《百折不悔敦煌魂》中 , 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讲述了这段父亲一见敦煌“误”终身的故事 。
此后 , 半个世纪 , 一万八千多个日夜 , 常书鸿坚守敦煌 , 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 , 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 , 组织修复敦煌壁画 , 搜集整理流散文物 , 撰写了一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论著 , 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 , 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 。
自常书鸿1994年辞世后 , 常沙娜继承父亲遗愿 , 继续守护、传承敦煌文化 。 历时20余年 , 常沙娜梳理、集结父亲散见于数百种图书、报纸、期刊、内部资料中有关敦煌文化的文字 , 结集为“敦煌三书”系列 。 目前 , 该书已经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
作为一套敦煌文化入门指南 , “敦煌三书”展现了莫高窟这颗“塞外明珠”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 , 讲述了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的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 , 细数各类“神采具足”的彩塑 , 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 位于深山旷漠中的莫高窟 , 奇迹般地保留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壁画、彩塑佳作 。 现如今 , 只有在敦煌 , 才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 , 行百步穿越千年” , 系统而完整地目睹中国伟大的艺术宝藏和一脉相承的艺术传统 。 常书鸿曾这样形容道:“敦煌艺术是一部活的艺术史 , 一座丰富的美术馆 , 蕴藏着中国艺术全盛时期的无数杰作 。 ”
以下内容选自“敦煌三书”系列中的《敦煌壁画漫谈》 , 较原文略有删节修改 ,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 非原文所有 , 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敦煌壁画|只有在敦煌,才能“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
本文图片

“敦煌三书”系列(《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 , 常书鸿 著 , 常沙娜 主编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版 。
敦煌壁画的伟大 , 在于它历史时代的久远、内容的丰富和它所反映的自4世纪到14世纪1000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逼真与翔实 。
由封建统治帝王所御用的史学家描写的中国历史 , 多半是以帝王将相为主体 , 充满了歌功颂德、欺骗后世的谎言 , 我们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长时期被奴役的万千人民群众的活动 。
连御用的中国美术史也是只把画家歌颂统治阶级的作品世代相传地留下来 , 著名的4世纪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7世纪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
敦煌壁画却替我们填补了这个缺陷 。
大家都知道 , 千佛洞是一个佛教中心 , 千佛洞的壁画多以佛教内容为主题 。 我们勤劳又智慧的古代画工们却善于从佛经故事取材 , 刻画出一千五六百年间人民生活的种种 , 他们的手笔 , 使我们知道中国绘画除历史上所记载的《历代帝王图》等之外 , 还有历史典籍不会记载的“历代人民生活相” 。
从“马夫与马”一画中 , 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时代赤足裸臂的马夫用力驾驭一匹骏马的情况 。 在“伐木者”一画中 , 我们可以看到隋炀帝奴役人民 , 筑运河、修宫室而为个人巡幸;赤身裸体的砍树者——当时被征用、被奴役的平民 , 在山林旷野间辛勤欣伐 。 “舞乐”一画是隋代舞乐人正在林中演奏的情形 , 它的观众却是统治人民的“孤家寡人” 。 “狩猎”一画 , 可能同样是统治者的娱乐吧 。 这里 , 我们看见的围猎景色 , 不是在深山旷野 , 而仿佛在一个假山假水的人造的御花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