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罗中立:被油画《父亲》改变的一生( 三 )


罗中立|罗中立:被油画《父亲》改变的一生
本文图片

个展“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展厅一角 。
但在这些画家自己心中 , 他们或许只是“川美”历史上最疯狂的一届学生 。 在画家杨千的回忆里 , 罗中立、何多苓和程丛林因为年龄较大 , 绘画经验丰富 , 被同学们视为“大哥” , 那段大学生涯 , 很像是大哥们带着弟弟妹妹调皮捣蛋 。 比较文艺、浪漫的“大哥”是何多苓 , 夏天 , 这些男生会把水房的门插上 , 集体在里面泡凉水澡 , 听何多苓讲《悲惨世界》《约翰·克里斯朵夫》 , 听他用口哨吹贝多芬、莫扎特 。
而另一位“大哥”罗中立 , 用画家秦明的话说 , 就是有种“来路比较乡野、比较生猛 , 玩笑、笑料不断”的感觉 。 也是大家心中仗义的“罗二哥” 。 当年罗中立因为连环图画得多 , 对人物动作的掌握非常熟练 , 练就了一身快速构图的本领 。 构图技法在原创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 , 而他的很多同学是写生出身 , 擅长画静物 , 不擅长动作 , 他就帮同学想构图和人物动作 。 很多同学为了让罗中立帮忙 , 抢着帮他打水、打饭 , “预订”毕业作品的构图 。 构图画多了 , 大家又送给他一个新外号:“构图机器 。 ”
回看大学时光 , 罗中立觉得是校方对他们无限包容造就了他们的才华 。 罗中立的老师、“川美”老校长叶毓山就是包容学生的代表 , 在他任校长时 , “川美”花大力气鼓励原创 , 从经费中省出钱来鼓励学生创作 , 还在全国第一个创办了学生自选作品展 。 此外 , 叶毓山还破天荒地允许学生们在外租自己的画室 , 也为他们保留宿舍 , 给予充分的自由 。 在自由的制度之下 , 学生们反而开始配合学校的管理 , 他们的“疯”“匪”只体现在对画画的痴狂劲头上 , 没有什么人跑去故意给学校捣乱 。
1997年 , 重庆被立为直辖市 , 川渝分家 , 一些艺术家选择去成都发展 , 叶毓山希望罗中立接下“川美”校长的职务 , 一开始因为担心行政工作占据时间影响创作拒绝了 , 但后来他还是被选为校长 , 他这才不敢推脱 , 答应下来 。 “你给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一个班长做 , 他可能就规矩了 , 是不是?”他笑称 。
他在校长的位置上也极力提倡包容与自由 。 当校长17年 , 罗中立继承了老校长叶毓山的“川美风格” , 他认为自己做得比较满意的事之一就是买下一个1000亩的仓库为师生们当画室 。 整个川美虎溪新校区的建设 , 美术馆的打造也奠定了川美后续的发展 。
脱离“伤痕”回到传统
1983年 , 罗中立被四川美术学院选派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 , 3年后才回国 。 那段时间正是美术界“85新潮”运动兴起 , 中国艺术家们开始用更加激进、前卫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时期 。 身在海外 , 罗中立没法加入当时的任何群体或者画派 , 不过还没出国时 , 他也参加过一些民间美术活动 , 比如1980年四川地区由民间画家主办的“野草画展” , 展览的海报就是他帮忙绘画的 。 “如果我当时在国内 , 一定是冲在前面的人 。 ”罗中立说 , 以他调皮的性子 , 他不会错过这种探索的机会 。
那段时间 , 物理距离的拉开 , 反而能让他对之前的自己和国内的美术群体冷静旁观 。 在欧洲 , 他亲眼见到了很多他梦寐以求的大师作品 , 兴奋不已 。 他省吃俭用 , 就为了多去一些美术馆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发现油画的整个系统 , 都是中国人在向海外学习 , 画家必须融入对方的系统中 , 对方才会回以尊重和相对客观的评价 。 所以 , 在学习之外如何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 , 可能是中国画家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