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硕博涌进县城人才引进计划背后:年薪30万,依然被当作“备胎”( 二 )


用补贴吸引、留住高级人才 , 只是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城人才争夺战中通行的策略 。

▲国考前 , 安璐璐在海边为自己画的加油画
2
待遇并非最优选项
收入虽然是影响人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 但在公务员编制面前 , 收入也可以让步 。
安璐璐在国考上岸前 , 曾经参与过多次不同城市的人才引进报名 , 最近的一次 , 她已经通过了广州某区的人才引进计划面试 。 当时对方许诺给她的待遇 , 是综合各种补贴后 , 一年总包30-35万的薪资待遇 , 另外 , 单位还会为引进人才提供两年的保障房住宿 。
安璐璐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院校的经管类专业 , 身边有不少研究生同学都选择了报名参加各地的人才引进计划 。 去年7月秋招开始时 , 她和身边的同学们就已经开始一边投简历 , 一边备战考公 , 至于人才引进计划 , 只是在备战的过程中穿插进行的保底措施 。
据安璐璐了解 , 在她身边通过人才引进选拔的同学当中 , 几乎绝大部分都拒绝了人才引进 , 最终前往互联网企业或金融行业 , 像她一样一心一意进体制 , 最后通过考公上岸的也有 , 但并不算多 。
相比人才引进计划给出的待遇 , 安璐璐选择的税务局岗位 , 一年收入只有20万元左右 , 对她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 至于她身边那些进入企业的同学 , 最高的拿到了50万元的offer , 最低的也在20-30万元之间浮动 。
但在安璐璐眼里 , 公务员编制足以弥补收入上的不足 。 人才引进的那家单位曾给出过承诺 , 说三年以后 , 可以根据工作表现将国企编制转为公务员编制 , 可安璐璐觉得 , 这种承诺始终存在不可知的风险 , “编制上面的话 , 现在实打实的肯定会比未来承诺的要更好一些” 。
承诺没有全部兑现 , 也是张瑶产生离职念头的原因之一 。 在进入单位工作一年后 , 她发现当初公告上写的补贴和待遇几乎全都没有实现 。 比如承诺的职级、薪酬全面缩水 , 这让张瑶有了“打碎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吞”的感觉 , “没处说理去” 。
更让张瑶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在于 , 身边那些非人才引进途径进来的同事 , 都认为她刚进入单位就享受着极“高”的待遇 , 经常有意无意向她表达着“羡慕” 。
3
体制内职场文化难适应
错误的认知 , 往往来自信息不对等 。
在进入体制以前 , 张瑶曾经对体制内抱有过很多遐想 。 彼时 , 她在一间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 , 从事的职业虽然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密切相关 , 但正是这种过强的关联 , 快速透支着她的热情 , “上班在追热点 , 下了班也在追热点 , 上班的节奏和思考方式会影响下班时候的状态 , 也不能很纯粹地作为一个消费娱乐的观众去欣赏了” 。
张瑶迫切希望找到一份能让自己从这种状态中抽身的工作 , 让兴趣爱好与谋生手段相剥离 , 对于这份新工作 , 她的期待是稳定 , 时间上相对宽松一些 , 可以心安理得地纯粹享受生活 。 进入体制 , 在当时的张瑶看来 , 是距离这个目标最近的选择之一 。
从这个角度上看 , 人才引进计划确实是最优解:待遇还算可观 , 相较于公务员考试 , 招聘的流程又比较简单 , 笔试和面试的难度更低 , 很多地方甚至没有笔试 , 只需要面试 。
但相较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公务员考试 , 人才引进政策选拔后的岗位分配 , 具有更多不可控因素 , 在最终结果公布前 , 候选人只知道自己会进入的单位 , 但很难准确知晓自己会面对的岗位和工作内容 。
进入单位前 , 张瑶觉得这种“开盲盒”的模式并不是问题 , “在哪个单位工作都一样 , 只要进来了就好” 。 但随着实际工作开展 , 她越发感觉到幻灭 , 以及对体制内职场文化的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