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迁|曹蓉|鉴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王季迁《题画杂录》( 三 )


印本
1940年代初的王季迁 , 在生活方式、思想路径上 , 大体循着传统的轨迹;在书画知识、价值倾向上 , 距离传统鉴赏家亦未远离 。 然而 , 时代之风倏忽而起 , 旧日的池水难免搅动 。 在鉴藏的领域 , 新的技术手段 , 影响了原有的鉴赏环境:
晚近珂罗版术发明 , 公私收藏相率影行流传 , 其制版精者 , 仅下真迹一等......近日收藏家一变往昔秘玩陋习 , 纷纷出展所藏 , 以供同好评定 。 好古敏求之士既有真迹比较 , 复得印本参考 , 则凡缣素墨彩与夫古人之笔性笔趣 , 皆有线索可寻 , 心领神会 , 真赝不难立辨矣 。 (1939年4月12日徐兆玮日记)
珂罗版印刷传入中国 , 约在二十世纪初 。 这一技术 , 牵动新式画册的大量印行 , 扭转了过去近乎完全倚赖收藏的鉴赏环境 。 爱好者仅凭画册 , 便能收获“眼福”;习画者除去老师 , 也可向画册请益 。 王季迁生活在风气转变的时代 。
与前一代鉴赏家决然不同的是 , 他对许多名画的初印象 , 自黑白精印画册中得来: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此为痴翁名迹 , 布局甚奇 。 尝见虚斋藏《富春大岭图》轴 , 同一笔致 。 画为班彦功作 , 时年已八十一矣 。 按大痴《富春山居》卷作于至正七年 , 去此不过□载 , 而两者款书微有异同 , 殊不可解 。 或曰 , 此图见《墨缘》著录 , 应有仪周图记 。 然所见《墨缘》著录而无安氏印者甚夥 , 盖《录》成后补入者 , 多为其子元忠所辑 , 当时未加印采访人员也 。 □角有梁焦林相国藏印 , 可□流传有绪也 。 (按:原文如此)
这是1944年他为《中国名画册》(1935年刊行)所收《九峰雪霁》所作的笔记 。 此时 , 他尚未得见“真本” , 然而凭借“印本” , 仍然作出了相应判断:尽管笔致与《富春大岭》相同 , 款字却不甚佳;因不能匆遽断定是否《墨缘汇观》“正录”或“续录”所载 , 故而“殊不可解” 。
王季迁|曹蓉|鉴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王季迁《题画杂录》
文章图片

《中国名画漫评》书影
这一说法不置可否 , 是有限条件下持正的看法 。 然而 , 当获观盛氏《九峰雪霁图》“真本”后 , 情况发生改变 , 原文“八十一矣”以下于是修改为:
惟款书用笔甚弱 , 不类真迹 。 昔尝于武进盛氏所藏一幅 , 款书较佳 , 画法则甚相似 , 上有“怡亲王宝”大印及安仪周等藏印 , 《墨缘》所录者是也 。 两者以款书论 , 后者较佳 , 以画法论 , 则相去甚微 , 则此为能手摹本无疑矣 。
两相比较 , “一本双胞”的两件《九峰雪霁》高下立判 。 前者款字“甚弱” , 不类真迹 , 是对此前印象的深化;画却不错 , 当为“能手摹本” , 是画伪而佳的折衷意见 。 后者款书较佳 , 且有安氏藏印 , 为《墨缘汇观》著录之本 , 是历史证据 , 增加了其相对为“真”的权重 。 也即是说 , 相比上个世代的鉴赏家 , 王季迁的某些书画认知过程中 , 增多了“印本”的中间环节 。
“印本”的加入 , 改变了过去凭藉师父的指授、画谱的示范 , 或画诀、画史等概念化知识引导而获取视觉经验的格局 。 新旧的迭代正悄然发生 。 不过 , 在王季迁的时代 , 真本尚且“触手可及” , 印本不能替代真本 。 将其视如真本的化身 , 王季迁欣然接受印本 , 也积极利用画册:
自有画册以来 , 学者称便 。 余家藏颇鲜佳迹 , 为习画计 , 自幼即从事搜购画册 , 藉为师资 。 二十年来 , 不觉盈筐满箧几万册 。
同时 , 也以为市面上的画册良莠不齐 , 具有清理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