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迁|曹蓉|鉴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王季迁《题画杂录》( 四 )


近以鉴别稍稍进步 , 觉向藏画册真者十不得四五 , 而四五中之足为师资者 , 又不及半数 , 良莠杂沓 , 学者苦之 。 甲申(1944年)冬 , 余养疴乡居 , 晴窗多晤 , 遂试检日本印行《中国名画册》八本 , 逐图加以评鉴 , 以资消遣 , 随读随写 , 不觉画其大半 。 今来海上 , 偶检旧箧得之 , 遂尽半月之功以竟之 。 其模糊不辨 , 缩印过小 , 以及余学力所不知者 , 概从阙略 , 以俟他日补纂 。 ......
这是《中国名画漫评》开宗明义的引子 , 它是依循旧的文类 , 针对新式画册的笔记 。 而写作《漫评》本身 , 表明了王季迁的态度:好的画册 , 可为学者的津梁 。 其余《名笔集胜漫评》 , 也是同一心态下的延续 。
展览会
如前所述 , 画册的普及牵引鉴藏环境的转变 。 收藏家“纷纷出展所藏” , 似乎有意促成更开放的传播环境:
(1943年9月)近与陈小蝶、徐邦达辈等筹备中国画院 , 专为陈列新旧美术品展览之用 , 题名“中国画苑” 。 初次举行历代名画展览 , 向各收藏家征集出品 。 承各藏家热忱出品 , 大都属真精上品 , 共得贰俏(按:原文如此)八十余件 , 分两次陈列 。 以内容充实 , 观众甚为拥挤 , 开历来画展未有之纪录 。 倘以后此种展览能每年举行一次 , 则国画前途大有裨益也 。
单次展出可达数百 , 这一规模 , 相较过去零星于收藏家斋头获见若干 , 显然大为改观 。 1944年6、7月间 , “画苑”举办“鉴真社所藏书画展” , 王季迁得见王翚临董源《万木奇峰图》 , 引起了他极大的注意 。 接下来 , 他造访王个簃(1897-1988) , 观石谷仿《万木奇峰图》;至孙伯渊(1898-1984)石湖草堂 , 观石谷《雪景山水》;适逢林遐年持过石谷临董源《夏山图》缩本 , 这是一个有关王翚认识渐进的过程 。
除却新的观赏途径 , 展览会也为作品提供新的流通渠道 。 1945年3月1日 , 收藏家庞元济(1864-1949)于“画苑”陈列“绢本书画展” , “大都为无款黑绢本 , 内中有张平山、吴小仙等 , 笔墨均早 , 被人割去 , 充为宋元画也 。 ”王季迁从中购得柯九思《竹》幅:“笔墨甚佳 , 惜绢色太黑 , 精神不振为憾 , 款书‘丹邱柯九思临石室先生戏墨’ , 余以三万金(15) (按:原文如此 , 当为一种计价方式)得之 , 以备一格 。 ”三万金 , 于王季迁的购买记录中不算价廉 , 在其时元画交易价位中却也不高 , 或许这是尽管品相不佳 , 王氏仍然选择购入的原因之一 。
许多迹象表明 , 1940年代初 , 鉴藏的环境正发生改变 。 就王季迁而言 , 尽管极大限度保持着旧式文人的生活方式 , 沿袭传统鉴赏家的思想路径 , 其认知书画的过程 , 仍在细微处起了变化 。 这些变化 , 在他的同辈鉴藏家身上同样发生 。 那么 , 它们将多大程度上影响鉴藏家的收藏、鉴定和绘画?甚至逐渐醒目 , 推远他们与传统的距离?凡此种种 , 为我们展开思考的余地 , 也留下古今之间参考映照的窗口 。
【王季迁|曹蓉|鉴藏作为一种思想方式:王季迁《题画杂录》】(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