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二 )

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文章插图
如果不结合上下文,那么很容易会把“春秋无义战”的涵义理解跑偏只是亚圣的这句话我好歹也听说过,还记得他老人家的本意好像不是这码事。再去一查,果然如此:“《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卷十四·心章句下》)啥意思呢?就是孟夫子认为但凡合乎于“义”的战争都是以上伐下,比如天子讨伐诸侯、诸侯征灭卿大夫或是卿大夫收拾士。而春秋争霸战说白了就是一场发生诸侯间的战争,交战双方虽有大小强弱之分,有时候还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差别,但理论上他们之间都是平级的,按照礼仪是不应该交战的。如果发生了纠纷,应该找周天子裁决,起码也得由周天子来决定是否发动战争进行征伐,而非自己撸胳膊挽袖子直接开掐。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才被孟子定性为“无义战”,而非是说那帮家伙打仗时不守规矩、不讲武德。其实孔夫子之所以慨叹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与孟夫子的理由是一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卷八·季氏第十六》)反正俩圣人都是在为周天子的权威不振而叹息不已,认为未经这位已经沦为泥菩萨的君王批准,任何战争都是非法的,都是不符合道义的。至于那帮诸侯们在打架的时候是否尊重传统以及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两位老人家才懒得关心。事实上抛开春秋时的诸侯打仗守不守规矩这个话题,仅就圣人对“春秋无义战”和礼崩乐坏的指责,其实也是没有道理的。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文章插图
两位老人家只关心崇古复礼,才懒得操心大家怎么打架分封制这种东西,可不是圣人眼中的“理想国”西周发明的,最晚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诸侯遍地走、封国多如狗了。而且诸侯国压根不鸟天子、只顾闷头抢钱抢地抢人口更不是春秋时才有的,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降一直都是家常便饭,而大周朝及其先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孔圣人为了给大周朝涂脂抹粉拼命的删述六经,可惜还是删不胜删,露出了不少的小尾巴。比如“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诗经·鲁颂·閟宫》),说明早在古公亶父时代、商纣还未来得及荼毒万民,周人就已经在雄心勃勃的扩张势力,打算篡夺殷商的天下了。而武王伐纣之后,在被儒家大肆吹捧的封建诸国的背后,则是血腥而残酷的以强凌弱、以亲间疏的大兼并:“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李贤注后汉书·志第十九·郡国一》)如果史书记载属实,那就意味着殷商时的3000余诸侯国(部落),到了西周立国时只剩下了不到1800个。在春秋初期如今普遍的看法是有国不足200,到了战国开篇尚存的仅有20来个,又继续被兼并成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雄”,最后在始皇帝的手下归为一统——看到没?天下尽归于秦,虽是终于始皇帝,但其序幕早在近1500年前便已缓缓拉开,正是圣人口中的无数场不义之战在持之以恒的推动着这一进程。否则,哪怕始皇帝陛下再怎么英明神武,面对3000多小国(弄不好秦国的地盘上也得有好几百),他得召唤出多少个白起才杀得过来?再者,若非从殷商到战国始终“无义战”,那么诸国林立的结果是什么?想想咱们所处这块大陆的另一头,答案显然让人不寒而栗。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文章插图
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