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三 )


文章插图
随便一搜就翻出来近百个诸侯国,不掐上个几百年根本没法实现大一统事实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兼并战并非最频繁和最激烈的,只不过那时候风水好、扎堆出圣人,赶上了而已。同时儒家又最喜欢崇古非今,这才闲着没事总拿春秋说事——要是他们活在战国,看到大周朝的天子们连泥菩萨都当不成、打起仗来动辄杀人盈野盈城,又会冒出什么惊人之语来?就好像活在二三十年前的人,一定会觉得大洋彼岸的灯塔国举世无敌而且永远无敌。可是现在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要是再过个二三十年,弄不好连回事都不是了。所以至圣说礼崩乐坏,亚圣说春秋无义战,其实都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卷二·八佾第三》)的崇古思想所致,在今天都是过时过气的玩意。所以说圣人也有时代局限性,我们在保持尊敬的前提下去芜存菁学习之即可,没必要挂在嘴边当成金科玉律。我们再从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角度,说说春秋无义战这码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文章插图
其实在今天看来,春秋时期的战争美好单纯的恍如童话许多人对春秋战礼莫名惊诧,甚至因此认为是后人胡编乱造出来的,就在于其与后来完全不讲武德、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形式截然不同。那时的战争,充满了贵族风范和对于礼仪规矩的尊重,为此可以无视战争的成败,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美好”得恍如童话:“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显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国史大纲·第二编·第四章》)所以在当时,打仗不能违背农时,不能趁人之危(比如敌国发生瘟疫、内乱或是国君死掉了,都不许开战),不能借助气候地理等有利因素,更不能残害平民。一旦打起来了也是规矩一大堆,比如必须“不鼓不成列”,即以堂堂之阵对正正之旗,搞埋伏、玩偷袭、半渡击之这些后世司空见惯的战术被坚决禁止;比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即不能攻击伤兵,不能伤害年纪大的人,同时还不能乘人之危,甚至敌人出现了意外状况,还得去帮忙(邲之战,楚军帮晋军修理战车,修好了再继续掐)。还有更匪夷所思的。比如在战场遇到了敌方的国君,非但不能擒贼先擒王,还下车行礼再加以避让;比如两军主将或是贵族间的对决,按照礼仪必须采取“战棋制”——就是先动手的要是没把对方弄死,就得等人家回砍(射)后才能再次动手,要是因此挂掉了,那就算你倒霉……再比如战争的胜方不能穷追不舍,只能追出50步、最多100步就必须停止,否则就是胜之不武,可以坐等被唾沫星子淹死了。无义战|春秋无义战圣人确实说过这话,但不要望文生义
文章插图
那个笑话我搞错五十步笑百步出处的,回去好好读读《孟子》其实上述所说的,不过是堪称繁复冗赘的春秋战礼中的九牛一毛而已。事实上在当时的战争规则极为类似今天的足球、篮球等竞技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只要参与其中,就必须遵守,否则就会遭到惩罚。只不过在体育比赛中犯规最多是被判“违体”、“技犯”或是亮红黄牌,可是在春秋时期要是打仗不守规矩,那可能就是名望丧尽、人嫌狗憎,弄不好权势地位不保,还可能招致正义的“联合国军”的群殴,谁脑子进水了才会这么干?比如被嘲笑了数千年的宋襄公其实并非假仁假义,他在泓水之战中所有的表现都符合当时的战争规则。之所以沦为千古笑柄不过是后人只以成败论英雄罢了,事实上在当时宋兹甫可是被人夸上了天的:“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所以说青史凿凿,春秋战礼根本无须质疑,总不能因为某些人不知道、不理解,就断定其不存在。如果这样也行,那么我们只好到文盲那里去寻找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