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摘要:“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开展以来 , 通过田野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 , 发现一大批东周秦汉时期的冶铁和铸铜遗存 , 以此为基础还开展了广泛的以科技考古为重点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和综合研究 。 由此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齐都临淄冶铁、铸镜和铸钱等手工业的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 对当时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其历时性变迁等也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整个东周秦汉时期金属冶铸业的研究 。
山东临淄齐故城是两周时期的齐国都城 , 也是秦代临淄郡郡治、汉代齐郡郡治及诸侯国齐国的都城 。 周代齐国以工商立国 , 战国时临淄已发展为经济高度繁荣的东方大都会 。 进入汉代 , 临淄工商业依然十分发达 , 城内设铁官、四市 , 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新莽时 , 临淄作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 位列“五都”之一 。 东周秦汉时期临淄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的兴盛 , 在考古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 20世纪50年代以来 , 在齐故城历次考古调查及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遗存 , 其中尤以冶铁、铸铜、铸钱等金属冶铸方面的遗迹和遗物居多 , 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并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 。
为推进和深化东周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科学研究 ,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动齐故城金属冶铸遗存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 并为齐故城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持 ,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 , 设立并启动了“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简称“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 。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之一 , 也是古代城市手工业考古的一次重要尝试和实践 , 十年来该项目立足学科前沿 , 按照预设计划和技术路线 , 逐步有序展开 , 调查、发掘及研究等皆取得重要收获 。
一、考古调查的主要收获
临淄齐故城面积约16.8平方千米 , 由大城和嵌入大城西南角的小城组成 。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齐故城内冶铸遗存的分布、门类、年代及其保存状况等 , 同时也为了选点发掘 , 此次“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结合以往发现的线索 , 就城内冶铸遗存进行了专项考古调查 。 调查分两部分:一是对齐故城冶铸遗存的全面调查;二是对大城内阚家寨遗址冶铸遗存的重点调查 。
全面调查的范围涵盖了城址的大部分区域 , 包括东古城南、河崖头西、阚家寨西北、石佛堂南、石佛堂东南、傅家庙西、崔家庄北、崔家庄西、苏家庙西、刘家寨东北、刘家寨南、韶院西、西关西北等13个地点 , 其中西关西北位于小城内 , 余皆位于大城内(图一) 。 调查面积共计约120余万平方米 。 一般采用地表踏查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 , 根据采集遗物、地层堆积等来判断遗址性质 , 并了解其范围以及保存状况等 。 为加强对金属冶铸遗存的辨认 , 此次调查还邀请冶金科技方面的学者全程参与 , 效果显著 。 从结果看 , 十三个地点全都发现了冶铸遗存 , 由此首先进一步确认了以往判定的一些冶铸遗址 , 并对其具体性质、分布范围等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其次 , 根据发现的线索又新确定了一批冶铸遗址 , 如东古城南和石佛堂东南等地点 , 均见较多与冶铁或其他金属冶铸有关的遗存 , 包括铁渣、炉渣、炉壁、烧土、矿石等 , 显然为冶铸活动所遗留;再次 , 通过调查采集了大量的与金属有关的标本和样品 , 从而获得了较以往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科学信息;最后 , 通过对采集遗物的观察 , 我们还对部分冶铸遗址的年代有了一定的认识 。 例如有些地点采集到一种呈圆饼状的铁锭 , 与后来阚家寨遗址发掘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铁锭形态相同 , 据此我们可对遗址年代做出初步判断 。 以上这些收获 , 无疑加深了我们对齐故城冶铸遗址的分布、内涵、年代等问题的认识 , 也为历史上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更翔实的实物资料和信息 。 当然也要指出的是 , 因以地表踏查为主 , 且钻探间距很大 , 调查所获信息仍较有限 , 特别是发现的遗存大多属冶铁类 , 与青铜冶铸有关的基本未见 。 这些不足与缺憾都需要今后通过更多的考古调查及相关工作来逐步解决和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