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二 )


【|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本文图片

阚家寨遗址位于齐故城大城中部偏东北 。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这里曾多次发现过冶铁及各种青铜冶铸遗存 。 此次在该区域开展的重点调查 , 主要是实地观察、走访和高密度地表系统踏查 , 还进行了物探和钻探 , 在工作中尤其注意各种手段的相互结合和彼此验证 。 遗址范围主要为阚家寨村南的农田 , 面积约63万平方米 。 调查时 , 根据道路自然分割 , 以村南“阚家寨”村碑旁侧的交叉路口为中心 , 将遗址划为A、B、C、D四个区 。 通过调查 , 大体掌握了遗址范围内近数十年来的土地使用以及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确认了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古代道路、河道及大型居址等遗迹;另外还发现大量金属冶铸遗存 。 金属冶铸遗存主要分布于A、B、D三区 , 其中B区西南部尤其密集 。 根据发现的红烧土、炭灰炉壁、炼渣以及钱范、镜范等遗物推断 , 这一带既存在铁工场遗址 , 也分布有铸钱、铸镜等东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冶铸遗址 。 这些调查收获的取得 , 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阚家寨遗址文化堆积尤其是冶铸遗存埋藏状况及其性质和年代的认识 , 同时也为下一步选点发掘提供了依据 。 2012~2013年 , “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组对位于阚家寨遗址B区的三个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 , 2014年对其中的BⅡ地点又做了一次补充发掘(图二) 。
|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本文图片

二、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
阚家寨遗址B区三个地点的发掘 , 共揭露面积803.8平方米 。 各发掘地点地下埋藏各不相同 , 但均以东周秦汉时期的堆积为主 , 并含有规模不等的各类金属冶铸遗存 , 具体涉及炼铁、熔铁、铸铁、铁器铸后加工以及铸镜、铸钱和小型铜器或铜器附件的铸造等多个生产门类和环节 。 这些遗存不仅数量、类别丰富 , 而且不乏新的发现 , 是当时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繁盛兴旺的物证 。
(一)冶铁遗存的发现
此次阚家寨遗址B区三个地点的发掘 , 均出土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存 , 涉及炼铁、铸铁、铁器铸后加工等多个方面 。
1.炼铁遗存BⅢ地点发掘中 , 出土较多铁渣、挂渣、炉壁和铁矿石 , 有的还集中堆放在一起 , 经样品检测和分析 , 与生铁冶炼有关 。 结合地层关系 , 推测战国晚期至汉代发掘点附近有铁的冶炼作坊 。
2.铸铁遗存BⅠ地点清理一排4个窑炉残底 , 圆形或椭圆形 , 推测为西汉时铸铁用的熔炉等设施 。 旁侧的灰坑中 , 还出土砂范以及铁渣、铁器和鼓风管等遗物 。 BⅡ地点发掘出土较多战国晚期的铸铁遗存 , 以窑炉Y15等遗迹出土的红色砂范为代表 。 此种砂范多呈块状 , 较厚重 , 制作原料细砂为主 , 基本不见陶土或其他物质(图三) 。 根据形制及器表残留物分析 , 其主要为铸铁的范 , 有的还用于铸造铁范 , 铸造时可能多块组合使用 。 此种砂范过去在各地考古中极少见到 , 对研究中国古代范铸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 BⅡ地点还出土不少耐火砖、鼓风管和炉壁残块 , 另发现数块圆饼状铁锭 , 推测可能为熔炉底部残留的铁块 。 这些都说明 , 该地点附近可能有熔铁炉或其他熔铁设施 。 从铁锭形状看 , 当时的熔铁炉圆形 , 底部较平 , 直径一般20余厘米 , 底周围向上为斜腹或斜腹微弧 。
|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