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十 )


10“儒书”说详见《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 齐人所谓“儒书”包括六艺等古老的“儒书” , 和孔子师徒的新“儒书”:孔子在世时即已传世的《五帝德篇》等许多长篇语录 , 孔子去世后编辑成篇的《学而篇》等许多单篇语录 。 只是《子张篇》等尚未编辑成篇 , 《论语》尚未组装成书而已 。
11孔子一直到去世之前 , 都还在兼做教士的工作 , 他奉鲁哀公之命教鲁国大夫孺悲士丧礼 , 孺悲得以写作《士丧礼》 , 就是很可靠的证据 。 详见《阳货篇》17·20 , 《礼记·杂记下》 。
12古儒没有做官时则主要是教士 , 做了官则主要是官员 。 西周除了镐京之外 , 其余地方均可称“乡” , 例如“乡学”(诸侯所办)、“乡邑大夫”(县长) , 均保留了这一古意 。
13例如孔子弟子大多来自东部诸国 , 很少有来自西部者 。
14《尚书》记载 , 周公尝言“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 如今中国人使用的汉字 , 都是殷人发明创造的文字 。
15孔子之孙、曾子之徒子思总结 , 见《礼记·中庸篇》 。 孟子概述新儒特点时 , 加了一句“宗师仲尼” 。
16杨伯峻先生认为 , 《论语》编辑用时八十多年 , 这将徒子徒孙记录语录的时间与编辑语录的时间混为一谈 , 故不可从 。 详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前言》 , 中华书局 , 1982年 。
17人文学科学者 , 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 , 一般到晚年学问才老到 , 这是规律 。 例如孔子在齐国七八年 , 均有弟子随侍 , 其间的语录 , 弟子们记录就很少 , 可以考证的不到五章;孔子晚年的语录 , 弟子们记录就很多 。 《论语》编辑者不可能没有这一点见识 , 而遗弃孔子晚年思想成熟时的长篇大论 。
18详见吴天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不只一条主线》 , 《求索》2017年第4期 。
19只是将《尧曰篇》20·2“子曰:‘尊五美’”以下另作一章而已 。
20东夷多礼 , 自古而然 , 史不绝书 。 商朝政教杂糅的古儒 , 很可能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更加发达的东夷地区 , 即今山东、河南中东部 。 鲁国地处东夷 , 国民大都是殷商遗民 , 所以我推测鲁侯自应非常熟悉古儒 。
21孔子去世前后 , 鲁国国内和国际上对孔子师徒、孔子政治儒学乃至所有仁者 , 多有贬词 。 这个问题很重要 , 也很复杂 , 我已另有专论《儒学的特质和命运》 , 恕不重复 。
22据《左传》记载 , 季桓子鲁哀公三年去世时 , 后悔当初故意接受齐人美女 , 设计气走孔子 , 致使鲁国被齐国不断削弱 , 要季康子重用孔子 。 但孔子如果参与国政 , 必然设法强化鲁国公室 , 削弱私家 , 故季康子违反父命 , 不用孔子 。 想必季康子经常故意贬损孔子新儒 , 防止哀公起用孔子 , 故哀公亲自问之 。
23《左传》虽成书于战国初期 , 但所用史料均为春秋列国旧史 。 例如鲁《春秋》一直称楚君为“楚子” , 《左传》因为大量采用楚国春秋史料 , 故时而称“楚子” , 时而称“楚王” 。 这类证据很多 。
24远古治国政教一体 , 古儒本是政教之儒 , 古儒所读六艺 , 当时被世人视作“儒书” 。
25选编语录 , 需将许多零星语录选编成卷成篇 , 方可传世 。 长篇语录则不需编辑即可传世 。
26除了曾子去世之后 , 曾子门徒选编的《子张篇》《曾子立事篇》等这些“选编单篇” 。
27例如《诗经》中 , 哪些乐歌天子使用 , 哪些乐歌诸侯使用 , 规定都很严格;孔子要求卿大夫在朝觐诸侯时 , 遵守周礼 , 要先在堂下叩头 , 上堂后再叩头 , 不能把在堂下叩头的礼仪省掉 。 这些就是新老“儒书”均强调君臣大统政治规矩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