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七 )


这一现象说明 , 即使是孔子的授业弟子 , 有幸得到孔子的亲自教诲 , 耳提面命 , 但要真正理解孔学的理论体系 , 也绝非易事 。 孔子的长篇语录 , 连他的亲授弟子尚且大多难以理解透彻 , 一般读者要理解就几乎不可能了 。 了解孔子长篇语录的这一特点 , 对我们分析研究曾门最后组装《论语》时为什么完全不收录孔子的长篇语录、《论语》选编者设计的目标读者群是一些什么人等问题 , 都非常有意义 。
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学 , 大都经常引用孔子语录 , 不过引用的都是零星短章 , 尚未发现引用长篇语录的例子 。 【37】孔子师徒的短章语录便于理解 , 便于记诵 , 也便于传播 , 所以战国诸子读得多 , 用得多;孔子那些论题重大、理论性强、论证严密的长篇大论 , 战国诸子很可能读得少用得也少 。 战国诸子都是伟大学者 , 从他们所引孔子语录的情况 , 可以反向推测 , 他们应该很少阅读孔子的长篇大论 。 【38】孔子的亲授弟子和战国诸子尚且如此 , 一般读者很少阅读、很难理解、很难记诵孔子的长篇语录 , 也就不难想象了 。
第五 , 编辑者对孔子世俗政治语录短章的选编本《论语》 , 与孔子长篇语录的不同分工 。 孔子的长篇语录 , 既然内容无比重要 , 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极高 , 《论语》的编辑者自然没有舍弃的道理 。 所以我推测 , 编辑者对选编孔子世俗政治语录短章的《论语》 , 和孔子的长篇政治语录、历史语录 , 很可能有一个分工:零零星星的短章语录 , 选取一部分收进《论语》 , 供普通读者阅读学习 , 以便普及孔学、推广孔学;孔子那些动辄千言的长篇大论 , 继续让其单独传世 , 以供天下的顶尖高手学习研究 , 从而形成孔学的“普及本”和“学术本”高低搭配、并行于世 , 满足不同读者不同需求的传播格局 。
孔子世俗政治思想的核心 , 有两大理论体系 , 都是对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创造性总结和发展:一是仁学 , 二是礼学 。 上文举例初步分析的五个“独立单篇” , 或总论仁学和礼学 , 或分论仁学、礼学 , 即使是《诗经》专论 , 理论性也很强 , 都具有很高的思想理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 《大戴礼记》残卷保存的孔子的许多长篇语录 , 也都如此 。
我推测孔子论述重大现实政治问题、重大历史问题的那些长篇语录 , 都应早在孔子在世时就已各自独立传世 。 这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
一者 , 孔子创造的世俗政治儒学毕竟与古老的政教杂糅的儒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也的确残存了政教杂糅儒学厚葬久丧、礼仪复杂而又常常于事无补的部分特点 , 很容易受到当时世俗政治家的批评;孔子世俗政治儒学主张按照周礼恢复天下秩序 , 要求所有君子都学习三代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 , 对天下利益都要取之有度 , 这必然引起正在不断瓜分天下利益的诸侯公卿们的严重不满 , 从而招致他们的不断打压 。 所以孔子去世前后 , 孔子师徒及其世俗政治儒学就已受到天下各国诸侯卿大夫的不断攻击 。 【39】在这种情况下 , 孔门亟须自我澄清 , 亟须天下诸侯公卿们了解孔学究竟是怎么回事 , 就像孔子要告诉鲁哀公孔学是怎么回事一样 , 孔门有非常迫切的自我宣传自我澄清的客观需要 。
二者 , 因为无须等待采集编辑零零星星的语录 , 就可独立成卷成篇 , 传世很方便 , 有立即传播的可能 。 既有急切传播的需要 , 也有立即传播的可能 , 所以我推测 , 孔子论述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和历史问题的长篇语录 , 早在孔子在世时 , 就以单卷单篇语录的形式流传于世 。 但是这些语录理论性太强 , 篇幅又太长 , 一般读者不会读 , 也读不懂 , 即使勉强读了也记不住 , 对提升孔子世俗政治地位、孔学思想文化价值 , 意义非常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