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八 )


后世学者大多认为 , 孔学的精华都在《论语》中了 , 而我认为这很可能并不符合《论语》编辑者的初衷和传世文献的实际情况 。 我们要准确理解孔学的理论体系 , 应将孔学“普及本”与“学术本”一并学习 , 一并研究 。 我自己就有这方面的一点学习心得 。 我学习《论语》很多年 , 一直都想彻底弄清楚孔学的理论体系 , 可是非常艰难 , 工作很不顺利 。
《论语》的字里行间 , 特别是孔子、曾子、颜回、子贡的语录【40】 , 的确论述了孔学的理论体系 , 但是还需要猜测和想象 , 需要对这些推测做出非常复杂的论证 , 才能把孔学的理论体系补充完整 。 学习了孔子的长篇语录 , 发现孔子对自己的理论体系早就有非常严谨而清晰的论述 。 这个案例似乎也可以佐证本文关于读者分类、文献分类的推测 。
就《论语》文本而论 , 长篇大论的现实政治问题研究和历史问题研究的孔子语录 , 孔子师徒零零星星的宗教活动语录 , 两者都被排除在外 , 何以见得前者才是孔学的“学术本” , 而后者就不是孔学的必要补充 , 因此必须被剔除呢?主要有两个考虑:
其一 , 六代虽然实行政教一体 , 但现实政治和历史政治始终是主题 , 宗教鬼神充其量只是副主题而已;六艺虽然政教杂糅 , 其主题也是现实政治和古代历史 , 而不是宗教鬼神 。 何况历史发展到春秋时代 , 随着铁器的推广 , 经济高速发展 , 社会财富积累很快 , 天下正在加速世俗化 , 战国时代中晚期天下的世俗化即已基本完成 。 孔子的徒子徒孙不可能不懂 , 不可能也毫无必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 去提高宗教鬼神的地位 。
其二 , 《论语》只是孔子师徒零零星星语录的选编本 , 而丧葬祭祀活动语录全部都是零零星星的语录 , 《论语》没有选它 , 明显是有意剔除丧葬祭祀语录 , 有意突出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地位 。 因此 , 《论语》的编辑者不可能将孔子师徒的丧葬祭祀活动语录作为《论语》的必要补充 。
三、初步的结论
孔子是世俗政治新儒 , 但脱胎于六代政教杂糅的古儒 , 残存了古儒的许多特点 , 故孔子的本来面目 , 首先是教士 , 然后才是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论语》编辑者剔除了孔子的宗教语录 , 孔子才得以以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形象示人 。
孔学原本非常复杂 , 既关乎宗教鬼神 , 又关乎世俗政治;既有通俗易懂的一面 , 又有幽微高深的一面 。 孔子对六代之学、六艺之学做了创造性总结 , 创造了以仁学和礼学为理论体系的孔学 , 成为战国至今政教文史哲等许多学科的理论渊薮 。 孔学本有“普及本”和“学术本” , 可惜战国至今学者很少关注“学术本” , 以致对孔学理论的理解失之于肤浅 , 这是《论语》编辑者始料未及的 。
总之 , 最近两千多年 , 孔子是《论语》编辑者进一步塑造了的孔子 , 孔学是《论语》编辑者进一步提升了的孔学 。 这就是本文初步的结论 。
注释
1 《左传》引孔子语录37章;《礼记》所存孔子师徒语录至少两倍于《论语》 , 且多为丧葬祭祀语录;《大戴礼记》残卷所存孔子师徒语录 , 即使剔除与《礼记》重复者 , 篇幅也至少与《论语》相当 。 这些语录只有极个别的见诸《论语》 。 战国诸子经常引用孔子语录 , 如《孟子》所引26章见诸《论语》 , 38章为佚文(详见商务印书馆待刊稿《孟子本意》附录之一) , 可见孔子语录亡佚不少 。 《论语·阳货篇》17·19 , 子贡对孔子说:“子如不言 , 则小子何述焉?”说明孔子终身学习、总结、传授六代之学、六艺之学 , 弟子后学记录、传述、编辑孔子语录 , 都有相当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都怀有“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感 , 并非偶然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