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六 )


《大戴礼记》残卷所存文献 , 有记录于商周之际的《夏小正篇》【32】 , 也有战国末期的《劝学篇》 , 还有汉初的《礼察篇》《保傅篇》等 , 但最值得关注的 , 还是孔子论述重大现实政治问题、重大历史问题的长篇语录 , 如《主言篇》《哀公问五义篇》《哀公问于孔子篇》《五帝德篇》【33】等 , 《论语》都未收录 。 为节省篇幅 , 《大戴礼记》残卷中孔子长篇语录的重要思想理论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 就不再一一举例分析了 。
第三 , 《论语》编辑者理应明白孔子长篇语录的伟大理论意义和文化价值 。 唐代柳宗元首先推测《论语》为曾子所编 , 虽然《论语》未必出自曾子一人之手 , 但说《论语》由曾子师徒共同编辑或曾子弟子奉命编辑 , 总之出自曾门之手 , 应无问题 。
曾子是孔子的“入室”弟子之一【34】 , 曾子弟子、孔子嫡孙、孟子祖师爷子思也是伟大学者 , 他们对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理解 , 对孔学崇高历史地位、伟大理论意义的理解 , 不仅远远超过了孔子的“升堂”弟子 , 也远远超过了几乎所有的战国诸子 。 如曾子教导弟子“夫子之道 , 忠恕而已矣” , 子思总结孔子政治理论是“祖述尧舜 , 宪章文武” , 这些都是极其了不起的见解 。 这就是说 , 最终选取若干单篇语录 , 组装《论语》的曾子一派人 , 不可能不理解孔子长篇语录的伟大思想理论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 他们在组装《论语》时 , 没有任何理由舍弃上文介绍、提及的那些长篇语录 。
第四 , 周人读书的习惯和学习孔子长篇语录的难度 。 我学习《春秋》《论语》《左传》许多年 , 发现周人引用诗书礼乐 , 都是随口就来 , 不假思索 , 虽然未必每一个字都符合原始简牍 , 但大致意思不至出错 。 我学习战国诸子时 , 也经常发现类似情况 。 《论语·尧曰篇》误收了孔门摘录的《尚书》片段 , 这应是他们摘录以便背诵《尚书》的简牍 , 因为与记录孔子语录的简牍放在一起 , 而被误收 。 【35】这些史料都说明 , 周人读书全靠记诵 , 与今人读书全靠网络检索 , 然后再去复核文本的习惯大为不同 。
周人读书既然全靠记诵 , 所读之书则应大都为易懂易记的短章 , 长篇大论难以理解 , 更难以记诵 。 如周人的必读书六艺 , 篇幅最长的要算《尚书》了 , 其篇章也都是短章 , 比较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理解记诵 。 《诗经》保存的远古史诗没有一首是长诗 , 也方便读者阅读记诵 。
而孔子论述重大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的长篇语录 , 少则上千字 , 多则几千字 , 很不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记诵 。 所以我推测 , 孔子的长篇大论 , 周代君子可能很少阅读记诵 。 这自然是《论语》的编辑者应该考虑到的 。 编书给读者看 , 编辑者当然要考虑读者的需求 。
六艺说理往往点到为止 , 没有严谨的构思、清晰的结构布局 , 也不需要严密的论证 , 读者要理解其中的道理 , 需要自己去慢慢领会 。 但到了春秋末期 , 君子们论述复杂问题时 , 已经出现了论证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复杂、动辄千言的新趋势 , 《左传》收有不少这类案例 。 但是这样的长篇大论 , 不太符合当时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 也难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 而且一般读者即使读了 , 往往也理解不了 , 记不住 。 孔子的长篇大论 , 自然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
孔门弟子虽然都是当时天下的俊杰之士【36】 , 但真正能够理解孔学的“入室”弟子很少 , 绝大多数弟子都只是普通的“升堂”弟子 。 孔子一生只与七位“入室”弟子讨论这些重大理论问题 , 樊迟、子路之类普通的“升堂”弟子 , 孔子从不与他们讨论如此深奥复杂的理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