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三 )


又如春秋时代的巫祝多少还有点鬼神信仰 , 战国时代的巫祝则只是利用世人残存的宗教信仰宗教感情 , 拿鬼神糊弄活人 , 也就是行骗而已 , 只要把《左传》与《战国策》对读一下 , 任何人都会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 。 战国时代 , 这类几乎完全世俗化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
孔子生活在六代末期即春秋时代末期 , 孔子一去世 , 六代就结束了 , 几乎完全世俗化的战国时代就到来了 。 也就是说 , 孔子生活在人神杂糅、政教一体的时代即将结束 , 人神两分、世俗政治治理天下的时代即将到来的关键历史节点上 , 因此 , 他的身上既有旧时代读书人即古儒政教杂糅的痕迹 , 也有新时代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世俗化的鲜明特点 。 这是我们研究《论语》剔除孔子师徒宗教语录这一现象时 , 必须要特别关注的时代背景 。
中国六代的读书人 , 古史笼统称为“儒”【9】;六代古书 , 古史笼统称为“儒书”【10】 。 本文将孔子之前的儒 , 统统称为政教杂糅的古儒;将孔子之后的儒 , 统统称为世俗政治新儒 。 【11】古儒的成分非常复杂 , 但大都具有政教杂糅的特色 , 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天王诸侯卿大夫 , 用政治宗教两种手段治理一方 , 是中国最古老的乡绅兼教士 。 【12】
古儒很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鲁卫齐宋等东夷故地【13】 , 应与以殷人为代表的东夷文化水平最高有关【14】;古儒开始褪却宗教色彩 , 可能始于西周时代 , 这应与商末统治者过度倚重鬼神、过分藐视苍生 , 以致被蕞尔小国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有关;春秋时代天下加快了世俗化进程 , 则可能与当时铁器得到广泛使用、经济高速发展、世人更加自信、人的意识被唤醒、没有必要继续过度倚重鬼神的客观形势密切相关 。
孔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教杂糅的古儒向世俗政治新儒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 , 所以孔子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杂糅的古儒 , 又是春秋末期至今几乎完全世俗化的新时代最早的政治新儒 , 其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都非常频繁 , 两个方面的传世语录都非常多 。
但孔子不可能不明白 , 天下正在加速世俗化 , 这是历史大势和正确方向 , 政教合一不可能治理天下 , 只有正确的世俗政治 , 才可能解决天下混乱无序的问题 , 使天下重新安宁 , 苍生休养生息 。 所以孔子一边经常参与丧葬祭祀的宗教活动 , 一边开始做改造门下古儒的工作 , 并最终将自己和门徒都改造成为“祖述尧舜 , 宪章文武”的世俗政治新儒 。 【15】
孔子的徒子徒孙既忠实地记录了孔子师徒的世俗政治语录 , 也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宗教语录 , 这是秉笔直书 , 是中国极其古老的史家传统 。 但是 , 《论语》的编辑者们自然也明白 , 宗教鬼神不可能治理天下、帮助苍生 , 只有世俗政治才能治理天下 , 这就是《论语》最终剔除孔子师徒大量宗教语录的根本原因 。
也就是说 , 传世文献在客观上显示 , 孔子师徒既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 , 也是教士 , 与政教杂糅的六代古儒似乎并无不同 。 但这样的原始记录 , 却掩盖了孔子师徒作为最早的世俗政治新儒的本质特征 , 所以《论语》的编辑者最终剔除了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 , 只收录了他们的世俗政治语录 , 这就突出了孔子新时代新政治家新思想家的本质特点 。 《
论语》是战国至今所有读书人的必读书 , 它完全剔除了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 , 从而重塑了孔子政治家思想家的新形象 , 以致后世两千多年 , 子孙只知道孔子是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很少有人还知道 , 孔子首先是大名鼎鼎的教士 。 这就是《论语》编辑者剔除孔子宗教语录要达到的目的 , 也是编辑者们为塑造孔子形象、确立孔学地位所做的独特而宝贵的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