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五 )


孔子从十六个方面具体系统地论述了政治新儒的“儒行” 。 鲁哀公听了 , 真诚地说:“终没吾世 , 不敢以儒为戏 。 ”说明哀公对孔子师徒这些政治新儒的仁义道德、坚持周礼的两个主要特征 , 开始有所了解 , 而且肃然起敬 。 《儒行篇》只记录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次谈话 , 全篇一章 , 1200余字 , 无须另外编辑 , 即可独立成卷 , 独立成篇 , 独立传世 。 《儒行篇》内容重大 , 论证严密 ,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思想理论价值 , 但是《论语》最终未收 。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 齐人讥讽鲁人 , 有“儒书”一说 。 左氏所用史料 , 应是齐鲁春秋旧史 , 并非向壁虚构 。 【23】齐人所说的“儒书” , 应包括六艺这些老“儒书”【24】 , 还应包括传世不久的《儒行篇》等独立单篇语录和《学而篇》等选编单篇语录【25】这些新“儒书”——因为这时孔子已经去世几年 , 而独立单篇语录孔子在世时当已流传于世 , 选编单篇语录成篇传世 , 亦当在孔子去世不久【26】 。 君臣父子大礼 , 涉及国体政体 , 不仅古老的“儒书”六艺强调 , 孔子的新“儒书”也无不强调 。 【27】
以上“儒”“儒行”“儒书”三说 , 应该一并考察 , 不可轻轻放过 。 这些史料应可说明 , 孔子师徒虽然还没有完全褪净宗教古儒的神秘色彩 , 但更加注重君臣父子大礼、国家体统政治体统 , 更加注重现实政治 , 他们与那些既重视政治 , 又崇拜鬼神 , 特别拘泥于丧葬祭祀礼仪细节的古儒已经明显有所不同 , 孔子的新“儒书”也与六艺这些古“儒书”明显有所不同 。 这些现象早在孔子去世前后 , 就已经引起了鲁国乃至其他各国的高度注意 。
《哀公问篇》大约1400字 , 哀公两问 , 一问周礼何以至尊 , 一问“君子”【28】之道何以至大 , 孔子皆一一解说之 , 详细论述之 。 该篇系统论述了孔学的礼学、仁学两大理论体系 , 其实也就是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两大理论体系【29】 , 是对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伟大总结 , 理论性极强 , 篇幅又很长 , 无须另外编辑 , 自可独立成卷 , 独立成篇 , 独立传世 。 所以我推测 , 该篇很可能早在孔子在世时 , 就已流传于世 , 《论语》最终也未收录 。
以上两篇均为孔子答鲁哀公问 。 【30】《礼运篇》则记录孔子答弟子言偃问 , 论述“礼”何以产生、何时产生;广义的“礼”即思想文化如何 , 狭义的“礼”即礼制礼法又如何等 , 是研究六代礼学极其重要的理论文献 。 全篇一章 , 大约3500字 , 篇幅很长 , 无须另外编辑 , 无须与其他零星语录连缀组合 , 自可独立成卷 , 独立成篇 , 独立传世 , 《论语》最终也没有收录 。
《仲尼燕居篇》开篇道:“仲尼燕居 , 子张、子贡、子游侍 , 纵言至于礼 。 子曰:‘居 , 女三人者 , 吾语女礼 , 使女以礼周流 , 无不遍也 。 ’”中间记录弟子请教老师关于礼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 老师则一一作答 。 结尾道:“三子者 , 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 , 昭然若发蒙矣 。 ”这篇语录理论性很强 , 内容完整 , 结构严谨 , 篇幅较长 , 将近1400字 , 无须另外编辑 , 自可独立成卷 , 独立成篇 , 独立传世 。 该篇《论语》最终也未收录 。
《孔子闲居篇》记录孔子与子夏论诗 , 凡一章 , 近千字 , 是研究《诗经》极其重要的文献【31】 , 理论性很强 , 内容完整 , 篇幅较长 , 无须另外编辑 , 自可独立成卷 , 独立成篇 , 独立传世 , 《论语》也未收录 。
上文分析介绍文字 , 虽然非常简短 , 但已经可以说明 , 孔子的长篇语录都是孔学的理论精华所在 , 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思想理论意义 , 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学历史学文献 。 但是 , 《论语》最终却一律未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