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四 )


二、长篇语录与《论语》短章的学术分工
从篇幅上讲 , 孔子师徒的所有宗教语录和绝大部分政治语录 , 都是零零星星的短小语录 , 都需要先一次性或分若干次汇总原始记录【16】 , 将其编成若干卷若干篇 , 方可使之先以单卷单篇语录的形式流传于世 , 最后再决定将哪些单卷单篇语录收入《论语》 , 使之成书 , 以更加方便传播孔学 。
但《礼记》《大戴礼记》还收有孔子论述重大现实政治问题和古代历史问题的许多长篇语录 , 这些长篇语录 , 全都记录于孔子晚年思想成熟时【17】 , 论题重大 , 体系严谨 , 论证严密 , 思想深邃 ,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思想理论价值 , 《论语》为什么完全不收录呢?
我的学习心得 , 这很可能与《论语》编辑者对孔子语录的分类和分工有关:《论语》有意识地只收录部分短小易记、通俗易懂的零星世俗政治语录 , 使之成为孔学的“普及本” , 其设定的读者为普通读者 , 其主要的职责是普及孔学、推广孔学 , 从而影响天下的普通贵族和一般读书人;
而那些理论性特别强、思想理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极高、论证非常严密、篇幅又很长、普通读者不会读也读不懂、即使读懂了也记不住的长篇政治研究语录和历史研究语录 , 可能才是孔学的“学术本” , 其设定的读者应是天下的顶尖高手 , 其主要职责是 , 与《论语》一起 , 共同体现世俗孔学的全貌 , 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创造性总结 , 后世百代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崇高历史地位 。
读者只有合读“普及本”和“学术本” , 才能看出世俗孔学的全貌 , 真正了解孔子 , 理解孔学 。 可惜战国至今 , 学者很少理解《论语》编辑者的苦心 , 很少真正关注孔学的“学术本” , “学术本”本来把孔学的理论体系讲得清清楚楚 , 而战国至今学者却始终都不明白 。 【18】
就上文对《论语》不选孔子长篇大论的这一推测 , 下面想从五个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想法 。
第一 , 《论语》未收孔子长篇语录的证据 。 《论语》祖本传世之后 , 形成了“古论”“齐论”“鲁论”三个版本 。 “古论”二十一篇 , 汉武帝时代发现于孔子旧宅的夹壁之中 , 与今本《论语》基本相同 。 【19】“鲁论”二十篇 , 与“古论”基本相同 。 只有“齐论” , 据《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 , 比“鲁论”多出了《问王篇》《知道篇》两篇 。 今本《论语》以“古论”为基础 , 未收《问王篇》《知道篇》 。 这就是说 , 传世《论语》的三个版本 , 都没有孔子的长篇语录 。 从概率论上讲 , 由此应可反推 , 《论语》的祖本应该并未收录孔子的长篇语录 。
第二 , 孔子长篇语录极高的思想理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 考虑到《大戴礼记》仅存残卷 , 为了既节省文字 , 又能够说明问题 , 下面仅以《礼记》收录的孔子长篇语录为例 , 谈谈孔子长篇语录的特殊理论价值和文化价值 。
《儒行篇》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儒” , 所问自然是经过孔子改造的政治新儒 。 鲁国地处东夷故地 , 其国民基本上都是殷人 , 那些政教杂糅的古儒 , 其职业、衣着、走路、说话等特征 , 鲁哀公应该非常熟悉【20】 , 自然不需要询问孔子 。
孔子为了顺应天下世俗化的历史潮流 , 也为了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世俗政治人才 , 恢复天下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 于是改造了自己门下的古儒 , 使之成为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方式、人生理想都迥异于政教古儒的一批世俗政治新儒 , 但又残存了政教古儒特别注重礼仪、经常从事丧葬祭祀活动的部分特征 。 当时世人对孔子新儒就多有贬词【21】 , 那么孔子政治新儒究竟是怎么回事 , 与古儒有何不同 , 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 鲁哀公就可能有些犯迷糊了 , 所以需要亲自询问孔子【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