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逝世920年|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三 )


据说 , 朝云的生病和苏轼填的一首词有关 。 某日 , 贬居惠州的苏轼和朝云闲坐 , 正是秋凉时节 , 苏轼放下手中书卷 , 见窗外落木萧萧 , 凄然有悲秋之感 , 便请朝云演唱自己所填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 。 朝云歌喉将转 , 泪满衣襟 , 苏轼惊而问之 。 朝云说:“奴所不能歌者 , 唯‘枝上柳绵吹又少 , 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 , 为之流泪 。 ”自此 , 朝云常常若有所思 , “日诵‘枝上柳绵’二句 , 为之流泪 。 病极 , 尤不释口 。 ”显然 , 通晓禅理的朝云读出了词中的言外之意 , “枝上”一句 , 乃无常之象 , “天涯”一句 , 写普遍之意 。 两句形象地道出了人生无常——恰似苏轼一生的升降沉浮 , 忽北忽南 。 正所谓“霁月难逢 , 彩云易散” , 朝云不久后抱疾而终 , 苏轼也终身不再听这首作品 。
难能可贵的是 , 朝云不只是同甘共苦的伴侣 , 更是精神相契的知己 。 想当年 , 苏轼故意捧着酒足饭饱的肚子问众人:“你们可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位婢女说“都是文章” , 另一位婢女说“都是学问” , 直至朝云答道“一肚子不合时宜” , 苏轼捧腹大笑 , 赞道:“知我者 , 唯有朝云也 。 ”如今 , 形单影只的东坡先生只能在惠州西湖边徘徊游荡 , 夕阳斜射的树林间寒鸦盘旋 , 寺院的晚钟与佛塔的铃语、瑟瑟的松吟相互应和 , 构成了如此凄迷的意境 。 这里的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 , 无不令人想起朝云 , 于是便有了《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 , 冰姿自有仙风 。 海仙时遣探芳丛 。 倒挂绿毛么凤 。
素面翻嫌粉涴 , 洗妆不褪唇红 。 高情已逐晓云空 。 不与梨花同梦 。
这首咏梅词 , 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 , 素面唇红 。 然而 , 晓云已散(喻朝云病故) , 苏轼不能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雪景)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 句句咏梅 , 却又字字怀人 , 于朦胧中寓深情 , 于哀婉处见幽致 。 其间之一往情深 , 不让东坡千古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千载之下 , 令人动容 。
|苏轼逝世920年|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本文图片

张充和《仕女图》
朝云死后 , 苏轼遵照其遗言 , 将她安葬在丰湖岸边栖禅院东南山坡上的松树林间 。 据苏轼所撰的碑铭记载:“(朝云)且死 , 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 。 ”四句偈便是著名的“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 , 如露亦如电 , 应作如是观” , 因有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之语 , 又名“六如偈” 。 后来 , 寺院僧人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 , 取名“六如亭” , 亭柱上镌有苏轼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 , 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 , 每逢暮雨倍思卿 。 ”纵观苏轼曲折的一生 , 幸有几位于他有特殊意义的至亲女性:他的母亲程氏 , 他的两位夫人王弗、王闰之 , 朝云是身份更低但更为重要的一位 。 正所谓诗云:“四弦拔尽情难尽 , 意足无声胜有声 。 今古悲欢终了了 , 为谁合眼想平生 。 ”(张充和《仕女图》题诗)
儋州:兹游奇绝冠平生
本想在惠州了此残生的苏轼万万没想到 , 另一个更加悲惨的厄运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 。 绍圣四年(1097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 , 惠州知州方子容怀着沉重的心情专程前来 , 并正式传达了朝廷的告命:责授琼州别驾 , 昌化军安置 。 据说 , 朝中群小看了苏轼在惠州写的诗句 , 诸如“岭南万户皆春色 , 会有幽人客寓公”、“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 , 认为他在惠州还是生活的太舒服 , 应该贬到更远更蛮荒的地方 , 于是直接发配天涯海角 。 要知道 , 在北宋一代 ,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