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专访|医生陈智民:我们为什么要在精神病院里办画廊
长久以来 , 人们普遍相信精神障碍与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 梵高、弗朗西斯·培根、草间弥生等众多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都患有精神疾病 。
随着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 对艺术与精神疾病关系的探究也逐渐深入 , 有些专业人士开始鼓励、支持患者去进行艺术表达 , 精神障碍患者的作品也逐步走入公众视野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陈智民是一个喜欢“搞艺术”的精神科医生 , 这两年他在院内的b1病房开设了一个画室 , 专为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绘画创作的空间 , 期间还策办过两次患者的画展 。
今年8月 , 陈智民作为策展人 , 终于将“600号画廊”这个长期的艺术空间在院内落地了 。 这是内地首家精神科医院里设办的画廊 , 其中作品全来自“病人艺术家”们 。 这些作品被称为“原生艺术” , 在色彩与线条的自由表达中显现出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
院方希望通过这个艺术画廊 , 让更多人打消对精神障碍的刻板印象 , 走进画廊 , 走近这个的群体 。 日前 , 澎湃新闻对600号画廊进行报道后 , 引发关注 。 为此 , 我们对策展人陈智民医生进行了专访 。
文章图片
600号画廊
到600号画廊去感受精神科医院里的人情味
澎湃新闻:请谈谈600号画廊的缘起 。
陈智民:我的经历跟别人不大一样 , 我从小是个文艺青年 , 但当时害怕毕业找不到工作 , 选择了读医学 。 所以我进入到精神医学的领域 , 多少有点阴差阳错 。
我本科时看过一本书 , 介绍的是“南京原生艺术节”的策展人郭海平先生 。 他致力于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搞艺术创作 , 去教他们绘画 , 去为他们办展览 。 当时作为一个精神科的学生我感到非常震撼 , 第一次意识到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如此有才华 。
成为医生后 , 我觉得或许也可以效仿郭海平老师做类似的尝试 。 在我之前 , 很少有想到把精神医学和文艺结合起来的医生 , 这对我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机遇或使命吧 。
开设一个长期性的画廊 , 其实我在2019年就有这个想法了 , 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没有办成 。 在600号画廊还未被众多媒体关注前 , 我在院内做的艺术疗愈的探索经常会被认作是“不务正业” 。 直到2021年遇到了日间康复中心的钟娜主任 , 她非常支持我 , 帮我摆平了很多困难 , 这才使这个画廊最终成为现实 。
澎湃新闻:你和医院同仁们希望600号画廊带来什么?
陈智民:我们办这个画廊最主要的目的 , 是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做科普和公共卫生教育 。
精神科医生跟普通内科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 , 我们还承担了一个很重的科普任务 。 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公众得了糖尿病 , 他们自己就知道去医院治疗 , 但患了精神障碍却不一定意识得到 。 而且社会上还普遍具有对精神障碍的惧怕心理 , 觉得去看病吃药很恐怖 。 这些问题在医院内解决不了 , 我们必须走进大众去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观念 。
我认为艺术是一个很独特的通路 , 能在公共卫生教育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 大家不了解前可能觉得精神病院是个跟监狱一样的地方 , 但600号画廊的开设可以让大家亲身过来看看、感受下 , 就会发现这儿其实也是有人情味的 。
澎湃新闻:为什么说600号画廊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精神科医院里的画廊?国外是否有过这种尝试?
陈智民:据我们了解 , 中国只有台湾桃园某疗养院中有一个陈列精神障碍患者画作的画廊 , 所以我们说600号画廊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精神科医院里的画廊 。 西方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接受度相比国内要高一些 。 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博物馆专门收集病人的创作 , 还有法国的圣安娜医院 , 就是米歇尔·福柯曾经待过的 , 里面也有栋老建筑专门用来展示患者的作品 。
- 文学|专访|王跃文:文学是庄严的事,人间也不可能天天过年
- 医生|八字看你何以与医学结缘?
- stmutepc1800!红星专访|邓乐:动态雕塑“生命的律动”让冬奥村升旗仪式永不落幕
- 飞翔|专访|诗人海男:让诗的灵感从飞翔的想象力抵达现实
- 处方笺$医生晒处方笺,字迹潇洒飘逸,个性鲜明,颠覆了“鸡爪体”
- 大河网讯#战“疫”|长葛市医生霍艳敏:衣甲未卸至亲去 遥寄诗词诉哀思
- 身份|作家、心理咨询师、内科医生:毕淑敏的三重身份
- 李涛|2021“南粤工匠”李涛——妙手匠心“文物医生”
- 诗人$从古人的诗歌中,寻求自觉与超越的境界|专访景凯旋
- 孙无力|大触专访丨画如其人!国潮画风一夕引爆网络,首发系列作品即上站酷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