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郭文斌研究小辑|陈剑晖:安详哲学与诗性文化——郭文斌文化随笔论略( 八 )


总体看 , 郭文斌的诗性价值体系固然离不开意境的营造、细节的描写和个别字词或句子的创设 , 但它呈现的是一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整体美学风范 , 你很难将其中的某个细节、某个词句孤立拆开来进行分析 。 此外 , 还应看到 , 郭文斌并不拒绝抒情 , 但他的抒情不是毫无节制的倾诉 , 更不是夸张和表面化的空喊 , 而是一种看似不动声色、踏雪无痕 , 实则深藏于文字底下的涓涓细流 。 换言之 , 这种诗性的呈现是含蓄的、内敛的 , 它是散文家的精神、气质、阅历、修养、才情和审美趣味化为精血在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流荡 。 由于郭文斌皈依“天人合一” , 相信“与天地合其德 , 与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11]的“诚意正心”写作 , 如此他的诗性价值体系背后 , 实际上有一个笼罩并渗透进大地的理想 , 有一个感应天地自然的才情和形而上的精神纬度 。
尽管有的论者认为郭文斌的安详写作展示的是一个封闭的价值体系 , 生命的意义和最高境界也不全在安详和快乐中 , 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 , 我赞同上述的观点 。 因为生命中除了安详和快乐 , 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 , 以及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 希望郭文斌的安详哲学能写出安详中的不安详 , 展示生命中的喜乐意识与悲剧意识的矛盾与紧张冲突 , 以及人生确定性中的不确定性 。 同时 , 在阐释安详哲学时再增加一些日常生活细节以及审美性 , 如此 , 郭文斌的安详哲学内涵将更加丰厚 , 精神纬度将更高 , “散文性”也会更加凸显 。 虽然还存在某些不足或有待提高的地方 , 但笔者仍然认为 , 郭文斌的文化随笔之于当代散文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价值:其一 , 面向现实 , 面向价值 , 面向世界和人类的正面写作 。 郭文斌抱着感恩之情 , 敬畏之心 , 将写作视为神圣的行为 , “祝福”的事业 , 而且以“修身齐家”严格要求自己 , 恪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原则 , 并以“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为写作理想 。 他不玩深沉 , 不故弄玄虚 , 更不屑于玩弄文学 , 玩弄技巧 。 他为人低调 , 行事谦虚,却意志坚定 , 充满自信 。 他有大视野、大格局 , 却文思细密 , 既关注日常生活的小事 , 又善于挖掘民间文化的价值 ,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 这样有德性的正面写作 , 在当下的写作中实在是太少了 , 因此有大力倡扬的必要 。 其二 , 温暖的写作 。 长期以来 , 中国当代文学包括散文写作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 就是冷硬与荒寒的作品太多 。 作家们热衷于写苦难 , 写人的欲望 , 写丑陋的东西 , 写扭曲的人性 , 写内心的黑暗 , 而叙述和文字则冷漠坚硬 , 没有丝毫的感情温度 。 这样的作品当然也能轰动一时 , 但从长远 , 从民族的复兴 , 文学“止于至善” , 疗救世道人心的角度看 , 人们更希望读到褒有大情怀与大爱 , 既渗透进中国的文化与人情之美 , 又有人性的真与善 , 同时文字又是温暖入心的作品 。 我以为 , 温暖正是郭文斌最为宝贵的品质 , 也是他的散文畅销的内在秘密 。 其三 , “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 这是散文研究者兼散文家王兆胜提出的一个观点[12] , 我以为将其用来评价郭文斌的散文写作也很合适 。 即一方面 , 散文家要有宅府仁心 , 具有积极进取的使命感、达观快乐的人生态度 , 以及对于真善美和安详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要有天地之宽、宇宙之大、人性之美、人生之趣的开阔高远的境界 。 郭文斌站在仰天俯地的开阔境界与视域 , 来观照世间万物万事 , 体味生命和感悟人生亲情 , 以及思考人与天地的关系 。 于是 , 他的写作便不但是德性的、有理想和有信仰的写作 , 而且是有根的、有力量的写作 。 这便是郭文斌之于当代散文创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