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郭文斌研究小辑|陈剑晖:安详哲学与诗性文化——郭文斌文化随笔论略( 四 )
“
缘是什么?相对于种子来说 , 缘是土壤;相对于鱼来说 , 缘是湖海 。 如果鱼进入土壤 , 就是不随缘;如果种子进入湖海 , 就是不随缘 。
但是看看现代人 , 拼命经营的是不是让种子进入湖海 , 让鱼进入土壤?
我们口口声声说随缘 , 但是我们真正懂得“缘”吗?
缘是一个规律背后的规律 , 要想弄懂它 , 就得首先弄懂“因” , 弄懂种子和鱼 , 只有如此 , 我们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 才不至于饮鸩止渴 , 才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 才能进入一种大安详 。 [6]
像这样结合日常生活和切身践行 , 以足够的细心去体味传统文化 , 并通过独特的角度和感悟来解释词语的例子 , 在郭文斌的散文随感中还可举出很多 。 在这些词语中 , 我们看到 , 郭文斌的散文随感在承续传统文化 , 坚守中华民族美德和智慧的同时 , 又注进了不少新的理解和原初的生命原素 。 这样 , 他所建构的安详哲学便不仅仅是一种乡村宗教 , 而是将文化、哲学、历史、乡俗与祝福、快乐、博爱写满散文的时空 。 这种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 , 一方面充满温暖与活力 , 给人以朴实、透彻、明慧之感;一方面又贴近日常 , 让散文真正回归本体 , 回归它的原初状态 , 从而成为一种面向内心、贴近灵魂的从容朴素的叙事 。
郭文斌
《〈弟子规〉到底说什么》
中华书局2011年版
本文图片
2
我们说郭文斌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写作者 , 一个浸染着西海固山川气息的独特存在 , 是因为从郭文斌的文化随笔中 , 我们的确读到了一些独特的、与一般同质的写作者不一样的东西 。
首先是静 。 静缘自两方面:一是安详哲学特别强调“安” , 讲究“详” , 而“安”与“详”都离不开静的环境和心境;二是郭文斌是一个安静之人 。 他有立场 , 有见识 , 有慧根 , 不浮躁 , 不喧嚣 。 这样的为人之道转化为为文之道 , 自然也就讲求静的境界了 。 在《静是一种回家的方式》这篇散文中 , 他从一次热闹的聚会中听到一个安静的故事 , 由此引发出对于静的思考:“静是最重要的 。 没有静 , 我们感受不到世界的富有和美丽;没有静 , 根本智慧无法起作用 , 诗意无法发生;没有静 , 心神无法安宁 , 而心神不宁的直接结果是灾疾 。 对于整个社会来讲 , 没有静 , 就意味着没有和谐 , 没有幸福 。 ”但对于身处喧闹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来说 , 要像古人那样找到一个“九里之内听不到牛叫声”的“静地”实在是太困难了 。 为此 , 郭文斌给寻求安静、寻求回家的现代人设计了几个方案:一是要懂得“闹中取静”;二是通过“现场感取静”;三是在“农历精神”中感受静 。 假如一个现代人做到这三点 , 他就找到了“回家的方式” , 即便在爆竹点燃的那一刻 , 也能感受到“寂静” 。 而当你的心中有了“大静” , 你也就获得了幸福 , 寻找到了快乐 。 这是从现代人如何才能拥有安详心境和幸福的角度说 , 如果从散文写作的品格来讲 , “静”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 它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淡定与从容 。 这一点郭文斌看得很清楚 。 所以他说:“对于作家来说 , 这个‘静’和他的手法没有关系 , 如果他的心是静的 , 那他即使写意 , 读者看到的也是静 , 如果他的心是闹的 , 即使他用工笔 , 读者看到的也是闹 。 ”[7]正因郭文斌生活在“静”里 , 且对“静”有着深刻的理解 , 如此 , 他的语言自然也就朴素安静、波澜不惊 , 但这静水深流的文字却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引你读下去 , 而且直抵内心与灵魂 , 使人变得善良、柔软与美好——这就是“静”的力量 。
- 行行&行行出状元|郭秀明:50余年手工制琴,坚守匠人精神
- 字句|《敕勒歌》的译笔
- 郭靖&神雕侠侣十大高手排行,杨过第二,郭靖难进前三,黄药师第八
- 郭全宝#青年画家郭全宝绘画作品欣赏
- 子女@郭沫若享年85岁,葬在山沟沟里,子女现状如何!
- 尹克西&神雕中,此人是欧阳锋亲孙子,实力远胜郭靖,后来指点张三丰武功
- 哈里发&横扫阿拉伯,献策灭南宋,现实中的郭靖功勋赫赫,但一生忠于蒙古
- 孙大圣&郭沫若的《毛主席七律》欣赏:书法独树一帜,获得众人认可
- 郭沫若!鲁迅去世四年后,郭沫若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如今看来真有水平
- 郭子仪&《菜根谭》:君子立好言,君子行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