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二 )

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朱厚照给了后世文学和影视作品诸多灵感此君堪称花边新闻的集大成者,游龙戏凤、豹房、亲征蒙古等标签看起来更像个不管不顾的二世祖(本来也是),当然了,其志向就是做一个放浪形骸的皇帝。这一点自然是触犯了以刻板著称的明代言官们的逆鳞,他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端正态度,杨慎也不例外。正德十二年(1517年),一纸名为《丁丑封事》的奏章送到了紫禁城,然而在没心没肺的朱厚照眼中这不过是无数“劝正”奏章中文笔较好的一篇罢了,转眼拿去擦了屁股。心灰意冷的杨慎直接选择了辞官回家,话说这事并不地道,不为别的,父亲杨廷和依然在和皇帝斗智斗勇,年轻人怎么可以如此轻易的撂挑子呢?可能是是家世太好,不愁吃穿吧。四年后,明武宗驾崩,新来的嘉靖皇帝将杨慎召回京城,一来杨廷和是当朝首辅,这个面子必须给,二来状元的才气的名声也是值得一用的。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前任皇帝虽然荒唐透顶,但没有人能够否定他的睿智和宽容,他对于上房揭瓦的文官们最多只是冷处理,完全没有朱元璋的杀伐之气。但新来的这位就不一样了,杨慎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屁孩将会是历史上最难伺候的主儿,更将是自己一生的苦主。嘉靖一上来就放了大招,以“兄终弟及”方式登基的他在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要求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既是空降领导的下马威,也是“忠诚”与否的试金石,于是张璁、桂萼等投机者为拍马屁,上书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一个睿宗,也就是兴献王。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此等行为在正直的士大夫眼中无异于瞎胡闹,于是泾渭分明的两派展开了角力,双方僵持了三年,然而在皇帝的支持下反对派很快节节败退。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此时首辅杨廷和选择了辞官回家,这一次走的是老子,儿子则接过了父亲的大旗。在同僚们被抓捕之后,杨慎带着言官们上演了“哭谏”,直言不愿与张、桂二人为伍,并喊出了一句响彻古今的口号: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让你哭,我让你哭,嘉靖心里恶狠狠的想着,在他看来庙堂上好人坏人都不可缺,唯独不是自己人不能用,于是祭出了祖宗朱元璋的独门武器--庭杖。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阅十日,有言前此朝罢,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给事中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实纠众伏哭。乃再杖七人于廷。史载共有十六人死于庭杖,而杨慎更是在十天内挨了两顿板子,之所以还活着不是因为皇帝授意或者锦衣卫私下放水,仅仅是年轻身体好罢了。不解气的嘉靖将杨慎流放到了云南永昌卫(今天的保山市),离今天的缅甸也就是几十公里路程,足见愤恨之深。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令人遗憾的是,时年三十四岁之杨慎的官宦生涯就走到了尽头,未来的三十多年里,除了探视和葬父之外的绝大多数事件他都在流放地度过,对于有大才华的他而言的确是个悲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杨慎的经历远不及前人如苏东坡、范仲淹那般坎坷,貌似养不出《廿一史弹词》那样古井无波的心境,究竟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什么呢?从花团锦簇的京城到鸟不拉屎的永昌,大明才子杨慎的内心自然是不平衡的,除了愤恨和希望,他心中还悬挂着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何父亲在“大礼议”决战之前选择辞官,这不是临阵脱逃吗?厌倦和豁达原来是同义词杨慎很清楚父亲杨廷和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其生平乃是官员们的楷模:同样年少成名,同样喜好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杨廷和编修过《宪宗实录》和《会典》,平定过流民刘六、刘七的叛乱,还当过正德皇帝的老师和大明王朝的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