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四 )

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明代弹词大致也是这样的表现方式但是,杨慎毕竟是在写词而非著史,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并非词话的使命,我们或许应该将《弹词》置于作者个人的贬谪心态和思想背景来理解其蕴含的深意。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朝代兴废和追名逐利的人生众相,以一种历经沧海桑田的虚静情绪来理解俗世人间的荣辱得失。从三代(夏商周)一路说到元朝,屈指英才,是非成败,历历数来,似乎无非尘埃,又似南柯一梦,正如同第一段《总说》所言: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词中毫无对搅动风云历史人物和事迹的欣赏和羡慕,更多的是以旁观者身份坐看春华秋实的的古今变化,流溢出一种参透人生的的超脱,并奠定了《弹词》的总体基调。宋翔凤评此词话为“字侠风霜,调铿金石”,王廷表《升庵长短句跋》也说: “吾友升庵杨子,乃至音神解,奇藻天发,率意口占,警绝莫及 。 ”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在《弹词》中,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被怼了个遍,但不同于毛泽东笔下“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和“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杨慎不谈不足之处,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所谓丰功伟绩的意义所在,如第六段所言“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的确,放在千年的视角之下,任谁都摆脱不了“都付笑谈中”的宿命,那杨慎真正欣赏的是谁呢?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说元史西江月》这是《弹词》的尾曲,也是作者的感叹,原来不是不想功名 , 而是追求“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的不朽功名。姑且认为“三皇五帝”的道德传说属实,按说后人依葫芦画瓢本该是无往不利的,但作者没有展开论述,因为结果大家都不陌生。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从“天下为公”到“大道既隐,天下为私”,人心才是社会治乱交替、周而复始的根源。所谓“流芳百世”、“万古称扬”的远古,其实是作者精神寄托所在的理想国,博古通今的他想必知道过去的“真相”,只是现实中竟然找不到更好的例子了。明代第一词和词人后人也很难用“婉约”或者“豪放”来定义《廿一史弹词》,纵览全文,“龙”、“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个有三十多次,而“龙争虎斗”则出现了十次,仿佛说书人的口吻。而《弹词》之所以被小说界反复引用,原因也在于此,明清小说多取材于市井说书,以平头百姓的视角观察庙堂将相自然是看热闹,结论自然也是关我屁事,与《弹词》的气质颇为匹配。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说他“俗”其实是有道理的,第六段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之句听来像是对李后主的恶搞,第七段中“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的表述则颇有打油诗的气质。作为一个以博学著称诗词界的大拿,杨慎不可能不知道选用其他意像或同类来避免词句的重复,也不乏堆砌辞藻的能力,他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之所以用“龙虎”意象反复渲染,一方面与所述多为帝王将相事迹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其骨髓深处的豁达不无关系:我就是写写玩玩,你有意见吗?俗也有俗的好处,杨南金在《升庵长短句跋》中说:“ 太史公滴居滇南,托兴于酒边,陶情于词曲,传咏于滇云,而溢流于夷檄。昔人云 : 吃井水处皆唱柳词;今也不吃井水处亦唱杨词矣... ...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杨慎无异于在蛮荒之地(不吃井水处)撒下了文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