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三 )

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在正德去世后嘉靖到来前三十七日,淘汰了所有冒领军功的武将,革除武宗朝弊政,可谓能臣。庙堂上,他先后将太监刘瑾和佞臣江彬拉下马,处处维护着可谓忠心。放在任何时代,三朝老臣兼内阁首辅的说话分量都要令皇帝思考再三,为何就这么放弃了呢?问题萦绕在杨慎的心头 。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嘉靖五年,因父亲病重而请假探视的杨慎本打算回来送终,不料父亲看见儿子后异常开心,疾病也不可思议的痊愈了。这自然是件好事,杨慎也清晰的感觉到,相对于庙堂的纷争和退休的失落,父亲明显更关心自己是否还安然无恙。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三年之后,杨廷和去世,杨慎快马加鞭地赶回四川老家参加葬礼,看着老父亲安详的面容,他终于找到了曾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正德荒唐吗?谁知道亲自挑选的嘉靖却是此等模样呢?刘瑾走了有江彬,谁知道下一个权奸又是谁呢?我忙来忙去究竟意义何在呢?杨廷和看到了嘉靖骨子里的暴虐和刚愎自用,“大礼议”赢了又如何?输了又怎样?坐在龙椅上俯视众生的依然是朱厚熜,谁知道下次又闹出什么幺蛾子呢?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聪明如杨慎,他也明白了权力的游戏不会有永远的赢家,父亲厌倦了勾心斗角,他则提前领悟了豁达。如此,那就不如归去吧!不摇纨扇自然凉历史上的文人有个通病:若有羁绊就一定潇洒不起来,比如只敢记录鬼神故事的纪晓岚和整日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先生,反之若是无牵无挂则一发不可收拾,比如猫在岭南磕荔枝的苏东坡和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嵇康,杨慎则不幸属于后者。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远在北京的嘉靖还时刻“惦记”着杨慎,时常乐此不疲问起杨慎的身体状况,内阁老臣每次都说他又老有病,然后嘉靖就很开心,吃嘛嘛香,看来想回去是没门了。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这份待遇明显强过抬着棺材骂人的海瑞,可见嘉靖怨念之深,但事与愿违的是,人家在云南过得那叫一个滋润。杨慎的人际交往能力极强,且不说北京的宰相们都在帮他说话,到了地方更是打成一片,地方官员们纷纷主动结交,或吟风弄月,或探讨人生,更有甚者还暗度陈仓把他送回了四川老家,只是因被告发而不了了之。充军被玩成了游历,虽然不经常踏出云贵高原,但也没有被永昌卫所束缚,三十年间干了不少大事。还永昌,闻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作乱,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驰赴木密所与守臣击败贼。据《明史》记载,在嘉靖五年回家省亲的归途中,他听闻昆明附近有土司作乱,遂带着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叛乱。明代#叹尽兴亡的《廿一史弹词》背后,是明代才子杨慎的豁达人生
文章插图
杨慎踏遍了整个云南,了解民俗风情,学习当地语言,搜集整理当地的文化遗产,曾为白族修史,还写了《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侯记》、《南中志》、《慎载说》等书,几乎是用一己之力将云南的文化水平拔高了几个档次。嘉靖三十八年,一代才子杨慎他终究没熬得过那位跟他怄气三十多年的皇帝,终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这份荣耀的确不算什么,但给一个从六品小官上谥号,笔者貌似不记得历史上出现过第二回。雨汗淋漓赴选场,秀才落得甚乾忙。白发渔樵诸事懒,萧散。闲谈今古论兴亡。 虞夏商周秦楚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避。不摇纨扇自然凉。--《说五代史定风波》我想,这一段说的就是他自己吧。杨慎的心境不再是庙堂上那个冲动青年官员,而是一位睿智与博学的大家,从汲汲仕进之理想到淡泊名利之彻悟的回归,古井无波的心态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屈指英才,评说是非,这就有了那叹尽往史的《廿一史弹词》。有后人提出《弹词》每一段与所言历史无关,以至于“说秦汉”给了《三国演义》(毛版),而“说三分两晋”又成了《东周列国志》的开场白。诚然,《弹词》中只有一些零星的历史对照,比如第五段《说南北史清平乐》中,“昨日羯鼓催花”代指五胡以及北朝的后裔王朝,而“今朝疎柳啼鸦”则昭示了他们的最终凋零。在第四段《说三分两晋西江月》中,“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则暗示了魏晋之际虚伪的“禅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