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文化纵横|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到底是何意

秋阳尚暖,凉风渐起,刚上四年级的女儿背诵课本上白居易古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让我忽然想到“瑟瑟”的解释问题。
人教最新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本第34页,对“瑟瑟”仍然坚持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解释: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学习这首诗时,“瑟瑟”也是这样解释的。
“瑟瑟”被解释为“碧绿”,经过一代代“没有疑问”的灌输,已经获得众多“拥趸”。而且,这个“瑟瑟”的解释,还常常形成题目,比如有道选择题是这样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什么意思(),下面是三个选项:
A、碧绿
B、寒冷
C、寂寥
答案当然是“A、碧绿”。
暮江吟!文化纵横|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到底是何意
文章插图

白居易的《暮江吟》并无艰深之处,但这首诗影响很广,其描绘的秋日美景容易引发人的同感和共鸣。人们只要是在夕阳西下的水边,不管是江河还是湖海,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其他季节,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首诗。也许,这就是此诗的魅力之所在,也是被众传周知的原因。
但某年秋天,迎着斜阳,我站在济南护城河的白石桥上,看到被寒风吹皱的水面上,水纹在微微颤动,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才是“水的瑟瑟”,语文课本上的“瑟瑟”解释是不是错了?
从白石桥上回来之后,我查阅资料,居然找到一位“知音”:有“英法翻译唯一人”之称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将“半江瑟瑟半江红”翻译为“Half of its waves turn red and the other half shiver(颤抖)”。但是,资深教授许渊冲的翻译,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有个作者写了一篇《白居易用了15次的“瑟瑟”,北大教授也理解错》,将许渊冲的“瑟瑟”翻译解释作为“译错的典型”。
许渊冲教授被誉为中国翻译界泰斗,今年6月17日在北京仙逝,享年100岁,生前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古典文学素养深厚,他能将白居易平易通俗的诗句翻译错?
我国用字用词的规范是《现代汉语词典》,根据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其中并没有支持语文课本将“瑟瑟”解释为“碧绿”的证据,反而将“瑟瑟”解释为“shiver(颤抖)”更有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代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瑟瑟:1,拟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比如:秋风瑟瑟。2,形容词,形容颤抖,比如:瑟瑟发抖。同时,商务印书馆 2015年出版的《新华大字典》解释:瑟是形声字,珡为形,必为声。
看上面的解释就很清楚了。从本义来讲,“珡”作为弦乐器,“弦”线是一条条的,其一边发声,一边弦线呈现颤抖状;“瑟瑟”因此产生两种“引申义”,要么是形容“颤抖的样子”,要么是形容“轻微的声音”,并没有“碧绿”的义项,而且两种“引申义”的阐释,都源于“珡”这种弦乐器的形和声。由此可以判断,小学《语文》课本将“瑟瑟”解释为“碧绿”,缺乏权威依据,并不符合“瑟瑟”的本义和引申义。
鉴于“瑟瑟”的本义和引申义,古诗中的“瑟瑟”被广泛用于比拟寒风的声音和容易风动之物,如寒风下的枝条、芦苇、竹子、衣裳、珠帘,等等。
古诗中,“瑟瑟”一词多见。魏晋时期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唐代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停停倚门念,瑟瑟风雨夕;唐代齐己《庭际新移松竹》:三茎瘦竹两株松,瑟瑟翛翛韵且同;元代何可视《玉楼春》:鸳鸯瓦上露溶溶,翡翠帘边风瑟瑟;唐代崔橹《和友人题僧院蔷薇花三首》:何人移得在禅家,瑟瑟枝条簇簇霞;唐代雍陶《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