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六神磊磊:我想讲的是江湖运行的底层逻辑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蒋肖斌
说到金庸武侠小说 , 可以自动忽略“武侠” , 甚至“小说” , “金庸”两个字就代表了那个快意恩仇的江湖 。 当六神磊磊从2013年起开设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 , 金庸的江湖就又多了一个围观的宋兵乙 。
新书《六神磊磊读金庸》近日出版 , 在对金庸11部作品的解读中 , 六神磊磊读出的是“不再心中一荡 , 谁来怜我世人” 。
金庸小说里有“侠之大者 , 为国为民” , 也有“怜我世人 , 忧患实多” 。 行侠仗义的本质是什么?六神磊磊觉得 , 是同情 。 “武侠”二字 , “武”和我们渐行渐远 , 但“侠”永远不会过时 。 看到别人的苦难 , 能感同身受 , 这是金庸武侠的核心 。

六神磊磊
中青报·中青网:写了那么久《六神磊磊读金庸》 , 书中的文章是怎么选出来的?
六神磊磊:有从以前文章中筛选出来的 , 也有新写的 。 时事相关的文章就不收了 , 毕竟时过境迁 。 选的都是与小说相关、直接从小说解读的 。 当然 , 我选的都是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 。
中青报·中青网:你最早读到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什么时候?
六神磊磊:我们那一代人躲不开金庸 , 电视里一直在放金庸的武侠片 。 我真正看原著是初中 , 看的第一部是《神雕侠侣》 。 那时候资讯不发达 , 看了几年小说 , 才知道金庸长什么样 。
当时看的金庸小说都是从书店租的 , 10元押金 , 4角租一天 。 但很可怕的是 , 如果租来的书被老师收缴了 , 10元押金就退不回来了 , “资金链”断了 , 就看不成了 。 大概是1995年 , 班上有个同学买了一套盗版的金庸全集 , 也要299元巨资 , 他特地搬到教室来开箱 。
中青报·中青网:那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拥有一套金庸全集?
六神磊磊:不可能啊 , 不仅是贵 , 家长也不同意你看 , 买了之后那么一大箱子书藏哪里?现在我家里有三套不同版本的原著 , 还有几套口袋本 , 甚至还有一些早年的盗版 。
中青报·中青网:金庸最后一部长篇《鹿鼎记》写于1969年 , 也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 , 金庸武侠还能有持续的吸引力吗?
六神磊磊: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 , 经典在诞生之初都是非常大众的 , 比如《红楼梦》面世时就是一部通俗小说 , 是少男少女排遣寂寞的读物 。 清代有个女孩痴迷《红楼梦》 , 读出病了 , 家人就想着把书烧了说不定病能好 , 谁知女孩崩溃大喊“奈何烧杀我宝玉” , 竟然吐血而亡 。 但是前段时间 , 我组了个群和大家一起读经典 , 大家纷纷表示千万不要有《红楼梦》 。 西方名著也是类似的命运 , 比如 , 《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当年的青春读物 , 而今天愿意打开这本书的人也越来越少 。
所以 , 当年的潮流会慢慢被束之高阁 , 这是必然现象 。 流行文化无法取悦每一代人 , 如果没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 它就消亡;如果经受住了 , 它就成为经典 。
有家长跟我说 , 特别想让孩子看金庸小说 , 但孩子就是不爱看 , 不知道如何引导 。 太有趣了 , 我们这辈人小时候 , 家长严防死守不让看 , 现在的家长强迫孩子看 。 看原著的人越来越少 , 但现代人会通过更大众的方式去认识经典 , 比如电影、电视剧、漫画 , 看过金庸武侠片的人一定比看过原著的多 。

中青报·中青网:金庸的封笔之作是《鹿鼎记》 , 你书中最后一篇是《侠客消亡年》 , 武侠小说在当下还有它的生存环境吗?
六神磊磊:我倾向于把这个问题想得简单一些 , 不是武侠不行 , 是写武侠的人不行 。 比如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日本也一度出现日本武侠小说没落的论调 , 但不久出了一个藤泽周平 , 开辟了武侠的另一种类型——他笔下的主人公不是大英雄大侠客 , 而是为藩主工作的低级武士 , 有着市井俗人的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