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芙·杨松|托芙·杨松:隐身于壁画和海岛的女人
本文图片
老年杨松自画像
芬兰最著名的家庭不是别的而是姆米一家 。 它的创造者托芙·杨松(Tove Jansson , 1914-2001)生于赫尔辛基 , 父亲是说瑞典语的芬兰人 , 母亲是瑞典人 。 托芙·杨松作为雕塑家维克多和漫画家西格奈的长女呼吸着艺术空气长大 , 很早就以艺术为天职 , 早年于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和巴黎的艺术学校学画 。 芬兰处于二战战火中的1939年 , 她无心作画 , 以书写排遣郁闷 , 这成了1945年出版的《小姆米和大洪水》 , 从此姆米故事打开一页页篇章 。 杨松一生以瑞典语创作九本姆米小说 。 1952年英译本的人气催生了两年后英国晚报对杨松的邀约及姆米漫画的连载 , 收获世界各国读者 。 1957年杨松和弟弟合作连载漫画 。 1960年到1975年的连载由弟弟完成 , 杨松走向成人读物和绘画创作 。 她一生获奖无数 , 如安徒生奖、瑞典学院奖、芬兰国民文学奖 。 姆米故事也早已衍生出舞台剧、动画片等 。
姆米故事的诞生
为何会有姆米及姆米故事呢?杨松在不同场合有过多种解释 。 总体看来 , 姆米的具象化和孩子的恐惧及想象有关 。 十多岁时 , 寄宿斯德哥尔摩舅舅家的杨松常在夜间潜入食品储藏室找吃的 , 舅舅哄她说 , 那里有个姆米小妖精哦 。 在1932年的图画日记里 , 杨松画出了内心的惊恐 , 那幅画里舅舅在 , 她在 , 圆圆的头颅上生了两只圆眼睛的姆米也在 。 后来和弟弟辩论失败而恼羞成怒的她在墙上画的奇丑无比的家伙也是姆米 。 杨松在1938年始为母亲工作的讽刺漫画杂志《加姆》作画 , 而在1944年的反希特勒漫画上 , 她让酷似姆米的家伙和签名站在一起 , 加姆杂志的多幅杨松漫画参与了姆米的塑造过程 。 杨松还说过 , 森林里覆盖着白雪的树桩让她获得了有关姆米模样的灵感 。 可见姆米在她脑子里盘亘经年 , 是刺激她神经的家伙 , 不知不觉也成了想象世界的小伙伴 , 终于并肩站着像一个分身 , 而后成为她故事里的一个重要角色 。
《小姆米和大洪水》以姆米和妈妈寻找家园开始 , 以其走到山谷定居结束 。 正如书写是杨松走出战争的途径 , 姆米谷是有着乌托邦色彩的和平谷 。 姆米系列小说里还有姆米爸爸、姆米女友、流浪音乐人史力奇、自私而胆小的史尼夫、好怒而直爽的小米等 。 姆米谷远离让战争撕裂了的日常 , 杨松说过:“姆米故事从一开始就是逃避现实 , 是人们逃入一个一切都友好又无害的世界 。 也许这能将他们领回非常快乐的童年 , 在那里 , 难以置信又无忧无虑的一切和日常生活混合在一起?? 我试图为自己描述和重建的是这么个世界” 。
安全与灾难
姆米小说直到第五本《危险的仲夏》都与欧洲田园诗传统以及人类回归童年、回归静美的渴望有关 。 明媚的姆米谷也时刻受到威胁 , 安全与危险间的张力是主旋律 , 受威胁后恢复秩序成了姆米故事的模式 。 威胁和灾难不可或缺 , 它们反衬和补充了田园诗 。 虽然二元论是儿童文学中的传统模式 , 杨松对安全和灾难更有特别的思考 。
杨松认为儿童的世界有很多方面 , 其中包括安全和恐惧 。 已远离儿童世界的大人突然书写起面向儿童的故事来 , 到底为了什么 。 果真是为了孩子 , 抑或其实是写自己的欢愉和苦恼呢?乐趣并不总是童话背后的驱动力 。 童书作者也许试图抓住成人世界里再难存续的孩子气 , 或尝试描绘正褪色的一切 。 书写有时是为拯救自己 , 为回到那没有责任、柔软又什么都不缺的世界里 。
- 沧桑|展览 | “回望”外滩旧影,那些隐身的沧桑与情感
- 阻挡物#中国神童成功研发“隐身衣”,引世界关注,遭美国阻拦仍坚持回国
- 混子#梁山上一大混子,托关系排进天罡,战场上隐身保命,最后不得善终
- 爱迪生|“隐身”
- 罗公元&此人神机妙算,画符隐身,被斩时钢刀落下不流血,头顶青烟冲九天
- 武侠|隐身写手的江湖
- 梁山|战史文恭时,为何关胜林冲呼延灼神秘“隐身”藏着梁山一个秘密!
- 陈枫|直播文飞卢小说推荐!质疑我的道行?现场直播给你画个隐身符!
- 杨雄|梁山上一大混子,托关系排进天罡,战场上隐身保命,最后不得善终
- 孩子|小伙用百变画笔练就“隐身术”“另类”创意,像变魔术一样惊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