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刘先银经典点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现实应用与生命体验( 二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各得其养以成” , 以深厚的人民情怀看待生态文明建设 , 号召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 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 , 秉持生态文明理念 , 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 , 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一个人唯有当他抛弃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文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 , 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 , 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 。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 , 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 , 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 ,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 六十岁无论听到什么 , 不用多加思考 , 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 并明辨是非 。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 , 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 ”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 , 孔子在谈到为政时 , 作的自我报告 。 他用简单几句话 , 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 , 立志做学问 , 经过十五年 , 根据他丰富的经验 , 以及人生的磨练 , 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确定了 ,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 , 还有摇摆的现象 , “四十而不惑” , 到了四十岁 , 才不怀疑 , 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 还要再加十年 , 到了五十岁 , 才“五十而知天命” 。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 , 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 到了“六十而耳顺” ,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 , 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 , 学问修养 , 到了六十岁 , 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 , 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 , 不生气 , 你骂我 , 我也听得进去 , 心里平静 。 很明确是非善恶 , 对好的人觉得可爱 , 对坏的人 , 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 , 要这样平静 , 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 不生气 , 只记恩不记仇 。 然后再加十年 , 才“从心所欲” 。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 , 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 所以“不逾矩” ,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
十有五而志于学(决定学的方向)三十而立(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不惑(对人生目标不再动摇)五十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五十知天命 。 」「天命」 , 就是天的命令 。 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 。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 , 知己为天所命 , 非虚生也 。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 , 知其有得 , 而自谦言无大过 。 则天之所以生己 , 所以命己 , 与己之不负乎天 。 故以知天命自任 。 命者 , 立之于己 , 而受之于天 , 圣人所不敢辞也 。 」孔子学《易》 , 乃知天命 。 吾人虽闻天命 , 未必能知 , 须先信赖圣言 , 以求知之 。
六十而耳顺(听了就明白 , 能领会其中的意思 , 并明辨是非)七十从心所欲 , 不逾矩(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能随心所欲地做事 , 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人生活在世上到底应该怎么样做人 , 得明白这个道理 , 就是“存天理” , 你得明白天地之间的一种理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 民莫之令而自均” 。 “尊道贵德” , 你得把个人的欲望减轻一些 。 当突然发现个人的欲望较小的时候 , 你拥有的很多 。 其实 , 我们的祖先老子有言“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 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 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 “人往高处走 , 水往低处流 。 当你真正低的时候 , 你才能学会包容 , 才更加辽阔 。 ”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 , 应像水一样 。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 以其善下之 , 故能为百谷王 。 ”“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治大国若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