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刘先银经典点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现实应用与生命体验( 六 )


微明 , 联锁关系 。
袭常 , 因果关系 。
袭明 , 内外关系 。
袭常 , 因果关系 。
这一句 , 意思是说 , 能觉察细微的存在与变化 , 称得上明静智慧 , 能守持平和柔软的状态就可以强大茁壮 。 要善于用心性智慧来解决纷纷扰扰的现实问题 , 然后回归自己的本心 , 从而把握自己的感官思辨 , 不受外界纷纷芸芸的干扰 , 始终让自己的先天智慧虚灵明觉 , 这样 , 永远都没有祸患 。 这也是天道的法则 。 微明 , 联锁关系 。 “将欲歙之 , 必固张之;将欲弱之 , 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 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 必固与之 , 是谓微明 。 ” 河上公 注:“此四事 , 其道微其效明也 。 ”《韩非子·喻老》:“起事於无形 , 而要大功於天下 , 是谓微明 。 ”袭明 , 内外关系 。 “袭明”一词出自《道德经》 , 圣人善于救人(用人) , 所以没有被放弃的人 , 善于救物(用物) , 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品 。 袭明的核心精神是善于用人 , 让人去到最适合的地方 , 发挥最大的效用 , 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 这样的结构按照孔子一句话:“乐天知命 , 故不忧;安土敦乎仁 , 故能爱 。 ”如何才能在爱的海洋:坤卦为地 , 地乃土 , 人们只要是按照坤卦的柔顺 , 谦卑的本质生活 , 具备厚德载物的品行 , 以仁贯穿始终 , 就会享受爱与被爱的效应 。 “乐天知命”和“安土敦仁”是从乾坤两个角度提出的老百姓如何生活的准则 。 对君子来说“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 君子以厚德载物 。 ”归元章第五十二天下有始 , 以为天下母 。 既得其母 , 以知其子;既知其子 , 复守其母 , 没身不殆 。 塞其兑 , 闭其门 , 终身不勤 。 开其兑 , 济其事 , 终身不救 。 见小曰明 , 守柔曰强 。 用其光 , 复归其明 , 无遗身殃 , 是谓袭常 。 以经典解读经典 , 用其光复归其名 。 一般对经典的解读 , 以经典本身为主线 , 旁征博引 , 引经据典 。 透过现象本身看其内在道理 , 从心脑合一角度、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角度分析、关联、探索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 分析破除和转化 。
《道德经》第41章 , “上士闻道 ,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 大笑之” , 字面上是描述上士中士下士听到“道”的态度 , 引申到我们生活中 , 单位里 , 有积极的员工 , 就会有消极的员工;一个班级里 , 学生的成绩必然分好、中、差 ,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 会多一分包容 , 坦然接受各种存在 。 这是分析部分 , 我们继续看破除和转化 。 天下有始 , 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 , 以为天下母 。 此处 , 母 , 指的是根源 , 本源 。 意思是说 , 天下万物总归有一个开端 , 那么道就是这个开端 , 以此(道)作为万事万物出现的缘由 。 既得其母 , 以知其子;既知其子 , 复守其母 , 没身不殆 。 既然知道了事物的起始和缘由 , 就可以推演它的变化趋势;通过观察分析事物的变化趋势 , 就可以发现并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 遵循和恪守这些规律法则来做人做事 , 也就遵循于大道 , 一辈子都不会有危险 。 塞其兑 , 闭其门 , 终身不勤 。 开其兑 , 济其事 , 终身不救 。 塞其兑 , 闭其门:兑 , 孔窍 , 指眼耳口鼻等和外界相通的器官;门 , 指门径 , 途径 。 一般情况 , 上中下会有些矛盾冲突 , 上可能会自负 , 下也许会自卑 。 上士中士下士的存在 , 也是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体现 , 没有下 , 哪有上;没有上 , 也就没有下 。 当认识到这一点 , 上士会多一份谦逊 , 多一份感恩 , 没有成绩差的同学的衬托 , 哪里有“好”成绩 。 成绩差的同学也有优势 , 很容易进步啊 , 前进一名就是进步 。 没有永远的第一名 , 没有永远的最后一名 。 其实 , 当明白了道理 , 自然就转化了 。 当转化时 , 就已经破除了 。 再举一例 , 《道德经》二十三章 , “飘风不终朝 , 骤雨不终日 , 孰为此者 , 天地 。 天地尚不能久 , 而况于人乎 。 ”我们想象一下大自然 , 刮大风没有刮一早晨的 , 暴雨没有下一整天的 。 天地尚不能长久 , 那何况于人呢 。 往往精进自律的同学 , 对于松懈很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