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二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东晋 王羲之《霜寒帖》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东晋 王献之《送梨帖》
也许是父子相知而情深吧 , 王献之有《送梨帖》相呼应 , 一是“奉” , 一是“送” , 一是“橘” , 一是“梨” , 煞是有味:“今送梨三百 , 晚雪 , 殊不能佳 。 ”意思是说 , 现送上梨子三百个 , 雪来得迟 , 天气不太好 。 此札笔法变化很大 , “雪”和“不能佳”等字如金蛇狂舞 , 用的是大王的内擫法 , “百、晚、殊”等字所用是自己的外拓法 , 显得肥厚饱满 。 从全篇来看 , 字形忽大忽小 , 字距忽宽忽窄 , 寥寥十一个字 , 营造出空灵意境 。 有意思的是 , 《送梨帖》中是“晚雪”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则是“快雪时晴佳” , 句意相左 , 却可以互证比照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东晋 王献之《薄冷帖》
王献之尚有《薄冷帖》传世 , 收录在《淳化阁帖》第九卷 。 猛然观之 , 笔画瘦硬 , 字形纵长 , 全不类大令常见风格 , 但内容读起来非晋人莫属:“薄冷 , 足下沈痼 , 已经岁月 , 岂宜触此寒耶 。 人生禀气 , 各有攸处 , 想示消息 。 ”晋人法帖妙在家常感 , 乃是古人在油盐柴米中留下的片段 , 不必正襟危坐的对待 , 笔墨间方有难得的真情流露 。 这是献之对挚友发出的慰问 , 叮嘱冷天快来了 , 要注意足疾 , 不能受寒 。 挂念之情 , 跃然纸上 。 笔法自然流畅 , 简洁明了 , 因势利导 , 天真烂漫 。 一个“薄”字 , 立马可以感受到冷风拂面 , 微有寒意的状态 , 甚至可以想象出王献之说话时“高冷”的样子 。 其实 , 王献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 别人问他此生有何错事和遗憾 , 只说了一句 , “不觉有余事 , 惟忆与郗家离婚” 。 这句话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 乃是最后的人生表白 。 魏晋风度 , 若无真情 , 终究只是纸面文章 。 真情诗韵是魏晋风度的本质 , 使得书法充溢着个体精神 。 笔墨性情 ,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根本!
需要说明的 , 现在很多碑帖 , 像《书谱》和《散氏盘》等草、篆类皆难以幸免 , 多半在右下角加上注释 , 只不过有的是手写楷字 , 更多的是电脑印刷字 , 无疑破坏了整体上的行气和意境 , 变得冗余和支离 , 是谓“下策”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唐 欧阳询《薄冷帖》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 欧阳询也有《薄冷帖》传世 , 字形大同小异 。 即以字形的高耸和笔画的瘦硬而论 , 与欧字风格到是特别接近 , 且右上方有“唐欧阳询薄冷帖”七个小字 。 那么 , 到底哪个是真身呢?《淳化阁帖》有载 , 当然不会有假 , 但为什么会“撞车”呢?很可能是欧阳询所摹传世 , 同时被分别收录于不同法帖 , 否则不会有如此相像的帖本出现 。 当然 , 除了欧临摹的可能性之外 , 以讹传讹也是存在的 。 辛丑霜降气节来临之际 , 让两帖相逢 , 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
唐代书家给人的印象多半是高官大僚 , 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唐楷所导致的 。 实质上 , 他们都是文人 , 因为都是诗人 。 唐代诗人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 毫不夸张地说 , 人人都是诗人 , 所以才有唐诗之盛 。 杜牧以诗人的身份载入史册 , 其实他也是一个笔墨精妙的书法大家 , 文采斐然 , 不拘绳墨 。 《宣和书谱》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 , 与文章相表里” , 言下之意 , 杜牧的诗文和书法风格极为统一 。 杜牧有唯一的五言长诗《张好好诗》墨迹传世 。 唐大和九年专门为张好好所作 , 对她的不给予无限同情 。 其中有句:“旌旆忽东下 , 笙歌随舳舻 。 霜凋谢楼树 , 沙暖句溪蒲 。 身外任尘土 , 樽前极欢娱 。 飘然集仙客 , 讽赋欺相如 。 ”该卷书用麻纸 , 制作相当精细 。 所用为硬毫 , 笔法劲健 , 转折处理用《书谱》之法 , 字形姿媚 , 颇多叉笔 , 乃当时特征 。 清包世臣评此卷:“用笔之法 , 见于画之两端 , 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 , 则在画之中截 。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 , 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 , 非骨势洞达 , 不能倖致 。 中实之妙 , 武德以后 , 遂难言之 。 古今书诀 , 俱未及此 , 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 , 虽非道出真际 , 知识固自不同 。 ”包氏跋杜牧之《张好好诗》言其“大有六朝风韵”者 , 正是激赏其中截有丰实处所在 。 诗人和书法家之间 , 天然有一种血肉联系 , 故有“翰墨”一说 。 “翰”是“文” , “墨”是“写” , “翰”在前 , “墨”在后 。 品味《张好好诗》长卷之神韵 , 立马就会想到一千年后的“海派”大家白蕉 , 字里行间风流倜傥的心性 , 可谓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