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三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局部)
唐法宋意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立” , 换一个角度 , 两者何尝不是辩证统一的?法中有意 , 意中有法 , 由法及意 , 表意守法 , 过于讲求法度 , 难免刻板 , 过于强调写意 , 可能狂荡 。 只有法度中见性情 , 性情中有法度的作品 , 才是上上之作 。 王羲之可臻于此境 。 从整个书法史看来 , 笔法的衰微乃至粗糙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大趋势 , 后世可承王羲之衣钵者 , 颜真卿之后 , 便是米芾了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宋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平生有“双壁之作” , 且都在“元祐三年” , 前有《苕溪诗选》 , 后有《蜀素帖》 , 相隔仅月余 。 《蜀素帖》因为特殊的材质关系 , 风神独具 , “刷”的特点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发挥 , 通体笔法跳荡精致 , 笔势沉着痛快 , 结体变化多端 , 终以天真自然为旨归 。 《蜀素帖》共有八首自作诗 , 其中《吴江垂虹亭作》写到了“霜色”:“泛泛五湖霜气清 , 漫漫不辨水天形 。 何须织女支机石 , 且戏常娥称客星 。 ”另有“断云一片洞庭帆 , 玉破鲈鱼金破柑 。 好作新诗继桑苎 , 垂虹秋色满东南 。 ”其中“金”原是“霜”字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唐 张旭《秋深帖》
传为唐代张旭所书《秋深帖》 , 与米芾有“不解之缘”——老米《书史》和《宝章待访录》中对得到此帖过程有详细记载 , 稍有出入 ,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 就是过程颇费周折 , 由此可见米芾的喜爱之情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宋 米芾《张季明帖》
米芾《张季明帖》开篇写道:“余收《张季明帖》 。 云秋气深 , 不审气力复何如也 , 真行相间 , 长史世间第一帖也 。 ”张旭字“季明” , 说的就是这本帖 。 张旭《秋深帖》最早见于《戏鸿堂法帖·卷七》 。 从整体风格来判断 , 当为元明人伪托的可能性更大 。 包世臣认为是赵孟頫所临写 , 规矩有余 , 挥洒不足 。 包说的有道理 。 此帖遗于晚明 , 宋不见刻拓 , 当是包世臣说宋临的一个缘由 。
霜降|鉴赏|霜降读帖:虽多霜色染,犹见墨痕浓
本文图片

元 赵孟頫《深秋帖》
张旭有《秋深帖》 , 赵孟頫有《深秋帖》 , 两人真是有缘 。 “秋深”和“深秋” ,两字前后颠倒一下 , 意思仿佛 。 但对比“霜降”和“降霜” , 一是主谓词组 , 一是动宾词组 。 相比之下 , “降霜”较之“霜降” , 少了诗意 。 文人常将霜称作霜华、霜花 , 用在诗文中比喻月光、白色鬓发和锋刃上的寒光 。 “霜降”中的“降”字是下落、落下之意 。 若是望文生义 , 以为霜也像雨、雪一样 , 是从天上飘落下来的 , 则大错特错 。
赵孟頫的《深秋帖》 , 实是给老伴管道昇“代笔”的一封家书:“道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 , 道昇久不奉字 , 不胜驰想 , 秋深渐寒 , 计惟淑履请安” 。 笔力扎实 , 字形修长 , 秀媚圆活 , 畅朗劲健 。 赵氏信笔写来 , 一时忘情 , 署款时写成“孟頫” , 发觉后忙又改成“道昇” 。 大师也是人 , 也存在“书写的惯性” 。 即便如此 , 并未换纸重新书写 , 有意遮掩 , 现在还可以看出涂改之迹 。 探究原因 , 一是古人敬惜纸墨 , 二来也是有意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 这样的细节 , 足见夫妻情深 , 想想也是够浪漫的 。 管道昇有《我侬词》为证:“你侬我侬 , 忒煞情多 , 情多处 , 热如火 。 把一块泥 , 捏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 用水调和 , 再捏一个你 , 塑一个我 , 我泥中有你 , 你泥中有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