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李泽厚生前最后访谈,他向读者说:谢谢!( 二 )


刘悦笛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研究员 。 2003年 , 他进研究所的时候 , 李泽厚已经退休多年 。 李泽厚50年代到研究所工作时 , 工作证是“哲字〇一号” 。 那时候哲学所没几个人 。
这3年 , 身体不好 , 李泽厚没有回国 。 以往每年 , 他都会在国内住一段时间 , 会在饭桌上和哲学所的一些在职的和退休的同事们聊天 。 70后刘悦笛是其中的小辈 。 他们聊得投缘 , 有时候单独见面会把一整瓶酒给喝了 。 李泽厚酒量大 。
“他是我遇到的在学术对话上最平等的人 。 ”刘悦笛说 , “和他聊天的时候 , 他是这样一种心态:你放马过来 , 你来批我啊 。 但是他非常固执 , 他对自己的观点非常坚定 。 ”刘悦笛认为跟李泽厚聊天有一种思想的快乐 。
2013年 , 作为富布莱特学者 , 刘悦笛到纽约大学访学一年 。 2014年元旦 , 他和朋友开车横穿好几个州 , 来到李泽厚位于博尔德的家 。 他记得李泽厚的夫人做的特别好吃的以色列风味饭菜 , 还有李泽厚家屋后的四棵松 。 “其实是三棵半松 , 有一棵松是断的 。 ”刘悦笛说 , “冯友兰有三松堂 , 我就说 , 你这应该叫三松半堂 。 ”
那几天 , 他们都在聊天 。 哲学家是他们聊天的重要内容 , 尤其是那些被视作李泽厚对手的哲学家 , 比如牟宗三 。 “牟宗三是他一个主要的对手 。 再往前 , 他的很多观点是针对王阳明的 。 500年来 , 心性学说主导中国传统思想界 。 李泽厚一直反对这样的状况 。 当然 , 有人说李泽厚是当代王阳明 , 这个说法会让他高兴 。 ”
在李泽厚看来 , 心性学说只是一部分儒者的追求 , 不能代表中国整体的智慧 。 他的思想不是建立在少数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上 , 他愿意面对更广阔的生活 。 刘悦笛认为李泽厚能代表20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的一个倾向 。 “儒学传统、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 , 在他这里都有体现 。 ”这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说法——打通中西马 。
“有人觉得怎么能把中西马都结合在一起 , 这是吹破天下牛的事情 , 但是我觉得李泽厚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 ”刘悦笛说 , “这是我对他的思想定位 。 ”
李泽厚|李泽厚生前最后访谈,他向读者说:谢谢!
本文图片
李泽厚少年时的小楷作业
读者
与许多人一样 , 刘悦笛是在高中读了《美的历程》 。 读大二的时候 , 老师推荐他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这是我的哲学入门书 , 也是理解李泽厚哲学的关键 。 ”
李泽厚接触马克思主义很早 , 读中学时 , 看了周建人编译的《新哲学手册》(大用图书公司 , 1948年版) 。 手册选取了英国人朋斯(Emile Burns)编的《马克思主义手册》中的“马恩哲学精义”部分 , 命名为“新哲学” 。 他受影响最深刻的是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费尔巴哈章” , 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 但此章晦涩难读 , 李泽厚说自己是硬着头皮啃下来(以后也多次研读过) , 并完全接受了其中的观点 , 至今没多少根本上的改变 。 他觉得比较起来 , 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起点较高 。 从一开始 , 自己的实践论与唯物史观便不可分割 。 直到现在 , 他仍坚持认为制造—使用工具的群体实践活动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从而 , 这也就是认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制造工具、科技、生产力和经济是自古至今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 。 他认为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硬核(hard core) , 是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 。 50年代参与到美学论争中时 , 他的美学观点被称为“实践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