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李泽厚生前最后访谈,他向读者说:谢谢!( 四 )


李泽厚的国内稿费由马群林保管 。 马群林曾帮助李泽厚编辑青岛版《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 十几万的版税 , 李泽厚要赠予他 , 他坚决不要 。 近几年 , 李泽厚已从稿费中送给别人好几万 。 “我年纪大了 , 这些钱对我已毫无意义 。 ”
1979年上大学的马群林说自己是“新三届” , 李泽厚对他们那几批大学生影响太大 。 80年代 , 如何兆武所说 , 李泽厚“几乎是独领风骚 , 风靡了神州大陆” 。
马群林近年编选了几部李泽厚论著 , 全程参与了李泽厚近年一些著作的出版 , 但他们从未谋面 , 只打过几次电话 , 平时主要是通过邮件、微信联系 。
在马群林看来 , 李泽厚不拘小节 , 乐于助人 , 友善真诚 。 “你提的意见、建议只要好 , 他都会重视、采纳 , 不管你是教授学者还是普通读者 。 ”但马群林又说 , 李泽厚在原则问题上是绝不让步的 , 他不会迁就和讨好谁 , 讨厌虚伪和不诚实 , 直道而行 , 极具个性(有人说是“特异”性格) 。
李泽厚不愿谈自己的经历 , 马群林偶尔问及 , “他就用几个字回你 , 或者默不作声 。 ”
杨斌在为李泽厚编撰年谱的时候 , 遇到一个问题:序言由谁来写?杨斌根据平时和李泽厚的交谈和理解 , 认为请李泽厚的朋友和学生写都不太合适 , 因为他们只能说好话 , 而在编撰年谱时 , 李泽厚多次表示不要引用学生对他的评价 , 那样不合适 。 杨斌最后用了学者贾晋华的文章作为代序 。 贾晋华序言的部分文字来自于她的《中的李泽厚》 。 《哥伦比亚二十世纪哲学指南》的中国哲学论文由汉学家安乐哲撰写 。 他在论文中介绍了九位中国哲学家 。 李泽厚的篇幅是其中最长的 。
邓德隆是一位职业经理人 , 也是李泽厚的“粉丝” , 被李泽厚认为聪明绝顶 。 他能大段背诵李泽厚书中文字 。 杨斌和他一起编写了《李泽厚话语》 。 邓德隆在给安乐哲的一封通信中写道:“学界谈儒家哲学或思想 , 学者们往往将之等同于古代 。 实则儒学一直处于消化吸纳外来思想后不断前行的动态之中 。 汉儒消化吸纳道法、阴阳家 , 宋明理学消化吸纳了佛家 , 李泽厚先生吸纳了康德、马克思、后现代、杜威等外来思想后 , 开出了第四期儒学 , 从而使儒学在全球化、大生产的时代 , 再获新的生命力——为人类的普遍性注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 ”
在李泽厚浩如烟海的话语中 , 邓德隆特别看重“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这句话 。 他认为这句话消化吸纳了基督教两个世界的传统 , 以永恒的宇宙(中国人的“天” , 自然山水为其代表符号)代替永恒的上帝 , 从而将一个世界观的中国文化注入了在西方只有另一个超验世界才有的神圣性 。
邓德隆在对李泽厚的评价里提到了杜威 。 刘悦笛在和安乐哲的交流中也认为李泽厚像“中国的杜威” 。 李泽厚并不认为自己像杜威 。 “杜威讲实用主义 , 有用就是真理 。 我的看法并不相同 , 我讲的实用理性反对的是西方的先验理性 。 ”
多年前 , 在北京的一次“李泽厚学术思想研讨会”上 , 与会者讨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李泽厚像谁?”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角度来说 , 有人认为他像卢卡奇;从对80年代的广泛影响来看 , 有人认为他像萨特;以“思想黯淡时期寥落孤星”作比 , 有人认为他像阿伯拉尔……如此等等 。 有意思的是 , 当李泽厚的思想进入《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评选的时候 , 他经历了和法国社会理论家布尔迪厄的一次“PK” 。 一位西方评委认为 ,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和布尔迪厄近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