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不执着于当下,方能欣乐自足

苏轼|苏轼:不执着于当下,方能欣乐自足
本文图片

苏东坡是文人吗?40余年创作生涯 , 4800多篇文、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 , 数量居北宋文学家之冠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传诵的句子 , 真是他想要留给这个世间的吗?也许是 , 也许又不是 。 每次读到苏轼诗文 , 总有一种莫名的困惑萦绕心头:苏轼留给世间的究竟是什么?
辞世的前几月 , 苏轼给朋友写了封信 , 确信此生没有虚度 , 因为完成了传世著作 , 儒家事业总算有了交待:“某凡百如昨 , 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 , 即觉此生不虚过 。 ”赐予苏轼“文忠公”谥号的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 他感叹苏轼未尽的王佐之才:“放浪领海 , 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 , 而若斡造化 。 ”但在学生秦观眼中 , 政治才干与文艺创作不过是“与世周旋至粗者” , 老师最大成就是道德修养上的“性命自得” 。 若徜徉于西子湖畔 , 漫步苏堤之上 , 或在孤山脚下的楼外楼小酌一番 , 则有文人雅士一边品尝“东坡肉” , 一边欣赏子瞻先生的墨迹 。
其实 , 在苏轼身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里 , 还散落着更多的生命与文化焦点 , 琳琅满目 , 触处生春 。 苏轼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耳” , 宋代人也以“文曲星”目之 。 神仙在尘世间可以幻化诸相 , 诸相非相 , 苏轼的本真总令人琢磨不透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看京剧的时候 , 觉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何等威风!但在北宋政治现实中 , 开封府判官却是个劳碌命 。 司马光曾形容开封府狱讼繁多 , “自旦至暮 , 耳不暇听 , 目不暇视” 。 苏轼在熙宁二年冬来到这里做代理判官 , 干了整整一年 。 之所以有此差遣 , 乃是拜王安石所赐 。 王安石在朝中正主持变法 , 苏轼屡次表达异见 , 王安石遂“欲以吏事困”之 , 就是说 , 要让你忙得不可开交 , 更不可开口 。 据说苏轼在开封府“决断精微 , 声问益振” , 锻炼了处理繁琐政务的能力 , 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仕途中得到验证 。
从建安七子刘桢的“沉迷簿领书 , 回回自昏乱”开始 , 感慨沉沦下僚、俗务缠身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主题 。 但苏轼却似乎没有什么抱怨 , 他不仅将政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 且完成得极为潇洒 。 据《梁溪漫志》记载 , 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 , 经常在西湖边上办公 , 早晨从涌金门泛舟而来 , 中午到普安院吃饭 , 于冷泉亭据案断决 , 处理公文时“落笔如风雨 , 分争辨讼 , 谈笑而办” , 完事后与僚吏剧饮 , 傍晚则乘马以归 , 道路两旁灯火通明 , 站满了人 , 等待一观太守风采 。
苏轼何以有此“超能力”?开封府的魔鬼训练可能是原因之一 , 另一方面 , 《清波杂志》道出了根本原因:
番江寓客赵叔简编修 , 宣和故家 , 家藏东坡亲书历数纸 。 盖坡为郡日 , 当直司日生 , 公事必着于历 , 当晚勾消 , 唯其事无停滞 , 故居多暇日 , 可从诗酒之适 。
原来东坡有工作日志 , 当天事务当天了结 , 并在日志上用笔勾画 , 从不拖延 。 这些工作日志在南宋成了书法墨宝而为人珍藏 。
关心民瘼 , 勤政为民 , 不怠政 , 不懒政 , 即使没有那些劳什子诗词 , 苏轼也应该留名史册 。 他在杭州赈灾浚湖 , 除夕夜还野宿在城外 。 他在杭州设立公立医院“安乐坊” , 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 。 他在密州斋戒吃素 , 为受到蝗灾的人民祈福 。 他将药方用“大字报”抄写在密州市镇 , 让看不起病的百姓得到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