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不执着于当下,方能欣乐自足( 四 )


应物 , 所以苏轼的生活实践、文艺实践才如此丰富 。 苏轼总善于在极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天地的生气活泼 。 连村里造桥、掩埋尸体这样的琐事 , 都能让苏轼感到“条理” , 体味人生的慰藉:
轼入冬 , 眠食甚佳 , 几席之下 , 澄江碧色 , 鸥鹭翔集 , 鱼虾出没 , 有足乐者 。 又时走湖上 , 观作新桥 , 掩骼之事 , 亦有条理 , 皆粗慰人意 。 盖优哉游哉 , 聊以卒岁 。
宋代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 , 苏轼却将写作视为一种乐趣 , 一种时常发作的瘾:“某平生无快意事 , 惟作文章 , 意之所到 , 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 , 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 ”后来袁宏道承苏轼之语说:“我辈非诗文不能度日 。 ”
不可否认 , 即使万斛泉源的苏轼 , 在文艺创作上也必然会花费精力时间 , 人生光阴总有限 , 创作不可避免会妨碍其他事务 。 苏轼采取的方法 , 是取消文、道之间的二元对立 。 钱塘有一少年僧人思聪 , 醉心文艺 , 弹琴、书法、作诗 , 样样精通 , 亦爱研读《华严经》 。 苏轼对思聪说 , 对于修道而言 , 《华严经》也不过是一种暂供休憩的“蘧庐”而已 , 琴棋书画更微乎其微 。 然而“古之学道 , 无自虚空入者 , 轮扁斫轮 , 伛偻承蜩 , 苟可以发其巧智 , 物无陋者” , 悟道不能从虚空入 , 还是要从实践入手 。
苏轼说人生问题的解决 , 只有“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 但尽凡心 , 无别胜解” , 即凡心即超越 , 即色即空 , “即世之所乐 , 而得超然” 。 因此 , 人生的各种社会实践就无所谓“陋” , 制车匠人与粘蝉老人也可能是得道高人 , 一如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 。 苏轼毫无保留地驰骋遨游于文学与艺术天地 , 尽凡心于其中 , 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境界:诗、文开宋代新貌 , 词开豪放 , 书法开尚意 , 绘画开文人 。
苏东坡既是文人 , 更是哲人 。 他留给世间的 , 既是如同造物者无尽藏一般丰富的文艺世界 , 更是一种具有温度、厚度、韵度的生命哲学 。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区分了几种人生态度:“现实”减“梦想”等于“禽兽”;“现实”加“梦想”等于“心痛”;“现实”加“梦想”加“幽默”等于“智慧” 。
宋人说“东坡多雅谑”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苏轼比较接近第三种 。 这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境界 , 用苏轼弟子秦观的话说是“与世周旋” , 用朱光潜的话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如果用苏轼名作中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寄 , 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 , 与无尽藏之造物者游 , 安往而不乐 。 ”
【苏轼|苏轼:不执着于当下,方能欣乐自足】◎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