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读《道德经》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读者深入学习、研究原文 , 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 , 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 虚心章第二十一的重点:孔德之容 , 惟道是从 , “德”和内容是由“道”决定的 , “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用辩证法的思想 , 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 , 做到“不争” , 弯曲向往着最完美的世界 。 不离与返朴 , 只有“道” , 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 《易经·系传》曲成万物而不遗 。
【原文】孔德之容① , 惟道是从② 。 道之为物③ , 惟恍惟惚④ 。 惚兮恍兮 , 其中有象⑤ 。 恍兮惚兮 , 其中有物⑥ 。 窈兮冥兮⑦ , 其中有精⑧ 。 其精甚真 。 其中有信⑨ 。 自古及今 , 其名不去⑩ , 以阅众甫⑾ 。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
【注释】①孔:大 。 小洞 , 窟窿。 容:样态 。②从:依从 , 依顺 。 唯道是从:依顺于“道” 。 ③物:在此指形象 。④惚、恍:犹“仿佛” 。⑤象:征兆之显现 。⑥物:在此为品类、标记的意思 。⑦窈:深远、幽深 。 冥:昏暗、不明 。⑧精:最微小的原质 。⑨信:信验、信实 。⑩名:事物之间的区别 。 去:消除 。⑾以阅众甫:以观察万物的起始 。⑿以此:“此” , 指道 。
【译文】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
大德的内容 , 就是一切按道的样子去随从 。 道作为一种物 ,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看不出来历没有形状 。 看不出形状看不出来历 , 这里面却也有一种形象;看不出来历看不出形状 , 这里面却也有一种实物;它既遥远又不分明 , 其中却有“精” 。 这个“精”实实在在 , 里面包含着信息 。 从过去到现在 , “精”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 据此可以了解万物的各个方面 。 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情形的?就靠上面所说的这些 。
【评析】老子在本章阐明了“德”的含义 , 在老子看来 , 大道的本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 它在宇宙里无形无象地运行 , 人都是从大道中运化、裂变出来 。 这样 , 每个人身上都有大道的成分 , 这些成分就是德 。 道与德是一回事 。 区别开来说 , 道的本体指的是宇宙存在的道 , 德的本体指的是人身上具有的道 。 换句话说就是 , 外在客观上的道就是道 , 人身上的道就是德 , 这个“德”现代人称做道德 。 可见 , 悟道便是悟德 , 修道便是修德 。 道与德是紧相关联 , 不可分离的 。 任何德的显现 , 都是与道相联系的 。 用实相来解释道德 , 是恍惚的 。 在模糊中忽然似能看到它的景象;在忽然间又能模糊的感觉到它真实存在 。 在深奥幽静中能感觉到道的影子 。 这种影子与道本性相同 , 这种影子让人崇奉 。 从古到今 , 道这个名字一直在世间流传 , 因为道是衡量众生行为的准则 。 我为什么能知道先人们的行为的是否善道 , 就是用德来衡量的 。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 , 社会 , 和人类客观需要去跟从道的 。 道是在昭示一切 , 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 。 大道无言无形 ,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 而德是道的载体 , 是道的体现 , 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 , 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痕迹 。 所以如果没有德 , 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 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