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 七 )


自古以来凡是得道的:天得道则清明 , 地得道则安宁 , 神得道则显灵 , 山谷得道则充盈 , 万物得道则可以生长 , 侯王得道则能够被天下推崇 。 以此推而言之 , 天(失道)就不清明 , 就会崩裂;地(失道)就不宁静 , 就会崩塌;神(失道)就不显灵 , 就会灭亡;山谷(失道)就不会充盈 , 就会枯竭;万物(失道)就不生长 , 就会灭绝;侯王(失道)就不能成为天下的典范 , 高贵的地位就会被颠覆 。 本来 , 贵以有贱而为贵 , 高以有下而为高 。 侯王自称“孤、寡人、不榖” , 这难道不是以低贱的称呼中和其高贵的地位吗?不是吗!所以 , 要将名声、地位看成是虚无的;光彩的美玉和普通的石头是没有差别的 。
大道之初 , 混混沌沌 , 元气无形 , 谓之无极 。 无极是'一’ , 无极生万物 , 万物有阴阳 , 万物阴阳和谐统一 , '老子’称为这就是万物的'一’ 。 万物得'一’ , 自然、和谐且宁静 。
事物本身内部阴阳能够和谐统一 , 就是无极 , 就是'一’的状态 , 就安定自然 。 臂如:人体能够阴阳自然协调 , 就是人身得'一’ , 和车就会自然运转 , 阳光雨露 , 外邪恶气 , 自然而收 , 自然而堵 , 无为自在;所以人身能够常常包'一’就会无病无忧 , 无烦无恼 , 从此我命在我而不在天 。 (河车运转:人体阴阳二气在两肾间自然的运转)、就事物之间而言 , 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 , 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所以高高在上的事物 , 其地位都是有更多低下的物质给予的 , 要珍惜这些低下的事物 , 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 事物之间本身是没有矛盾的 , 矛盾的出现在于人的认识 , 事物之间是平等的 , 是没有高下、尊卑、荣辱等的分别的 , 有了物欲 , 有了认识 , 就有了追求 , 就偏离了自然无为的处世理念 。 事物就有了高下、尊卑等的区别 。 所以有道君王 , 地位显贵 , 知“道”而不敢失“道” , 希望以鄙贱的自称能够中和自己的名声 , 而求得自身名誉的'中’ , 守'中’而抱'一’ 。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 “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 , 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 , 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 , 过度的喜不叫喜 , 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 只有守中 , 才能抱一 , 所以守中是保持大道的自然 , 求中就是和 , 就是有意识的追求大道 。 人生在世难免被世俗所影响 , 所以求'和’不失为追求大道而得'一’的方法 。 所以 , 不要看重身外的一切 , 包括名誉、地位等;不要以分别心看待万事万物 , 这也是庄子齐物论的观点 。
事物内部要守中抱一 , 事物之间要和谐统一 , 要无分别心看待万事万物 。 '物固有所然 , 物固有所可 , 无物不然 , 无物不可’是庄子的理论 。 所谓贵贱、大小、美丑、善恶这些差异只是人们心中的成见 , 在道面前是没有差别的 。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李斯推荐秦始皇用朕自称的理由为:“天子所以贵者 , 但以闻声 , 群臣莫得见其面 , 故号曰‘朕’” 。 在这之前也有人建议君王专用但并没有被推广开来 , 而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严格执行 , 后世帝王也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 。 从秦始皇创立“皇帝”一词中就能看出其超凡的见识和得天独厚的霸气 , 在“功盖三皇 , 德超五帝”中各取一字 , 而“皇”与“帝”两字本身便具有非凡的意义 。 那“朕”字又是为何被始皇相中从众多君王自称中脱颖而出呢?其实想要究其根本 , 拆开便知 , 这也是象形文字独特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