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七 )


而恻隐本身的成长和恰如其分的使用也需要理性的加持 。 即便我们完全按照同情心行事 , 也还会遇到面对各种需要帮助的人和事 , 如何区分轻重缓急和产生实效的问题 。 如果处理不好 , 也就会带来他人同情的动力渐渐不足乃至消失 。 另外 , 焉知不会有政客利用大众的同情心谋取自己或党派的权力和利益?一味拔高同情 , 拔高要求 , 将之变成不由分说的舆论 , 变成点名逼捐或强行的政策 , 甚至希望达到绝对的均富、均贵、乃至平均的好名声 , 那就将使同情无法安放于人性之中了 , 不仅实际上做不到 , 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
我们需要总是考虑这样的两方:一方是被同情的一方 , 他们遇到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痛苦;另一方是同情的一方 , 他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帮助别人解除这样的痛苦 。 我们还需要考虑整个社会 , 作为政策的同情会怎样影响社会?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个不仅是我和我所欲同情者生活的社会里 , 而过度的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同情可能会构成一种对其他人的冒犯乃至侵犯 。
当然 , 归根结底的是 , 我们需要考虑人性:普遍的人性中是否能支持众多个人为了不断提高他人的生活水平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们高度赞赏那些愿意付出大的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 , 但无法通过政治或法律等手段强行要求所有人都长期这样做 。 这样做也容易削弱人们自愿的同情心的表现 。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波兰插画家帕维尔·库钦斯基(Pawel Kuczynski )的作品《拖车的孩子》 , 同样是拖车 ,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玩具 , 对另一个孩子来说 , 却是繁重的劳力 。 看似相同的表象往往会掩盖实质 , 同情亦复如是 。 同情本来是对弱者的怜悯之心 , 但在有些时候 , 同情却被扭曲为对强权施害者的共情 , 反而成了砸向弱势受害者理直气壮的石头 。 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就隐含了这种意思 。
本文原载于11月12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2-03版 。 作者:何怀宏;编辑:刘亚光、李阳;校对:薛京宁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本文出自11月19日专题《同情何处安放》的B02-03 。
「主题」B01丨同情何处安放
「主题」B02-03 | 安放于人性的同情
「主题」B04丨同情心的重要意义 , 在于指引行动
「主题」B05 | 同情之书 没有同情心 , 是一种“恶”吗?
「文学」B06-B07 | 想象是她的使者
「文学」B08 | 阿尔丰斯·穆夏——风格即是一切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点击观看视频)